兵 团 战 友
BINGTUAN.COM

嘹亮的军号声—杭锦旗驻屯兵团纪实

网站首页    话说兵团    生产建设兵团简介    嘹亮的军号声—杭锦旗驻屯兵团纪实

宝印

 

 

 
    公元1969年,在毛泽东主席“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号召下,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中,数以千计的现役军人、复员转业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开进了杭锦草原,扎营在汹涌澎湃的黄河南岸,屯垦在茫茫无际的库布齐沙漠里,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垦荒队伍。特殊时代和特殊地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二师二十团和第三师二十三团、二十五团。从此嘹亮的军号声回荡在沉寂的库布齐沙漠上空……他们的到来,为沙海的开发建设,为草原的腾飞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虽然过去已近半个世纪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对那些“身穿绿军装,却没有鲜红的领章和帽徽;吃国家供应粮,拿津贴费,又不同于插队知识青年”的兵团儿女的怀念之心!他们那种艰苦创业,忘我劳动,苦苦求索,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激烈着这里的人们!
    岁月不会忘记兵团战士,历史将会牢记兵团战士。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的名字最早出现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1954年,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要职的王震将军和陶峙岳将军反复商量后,向党中央毛主席建议,将新疆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中央接受了两位将军的倡议,于1954年12月5日,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5年,王震将军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从此,在王将军的亲自领导下,在祖国的边陲陆续建立起来了“一把锨头一 支枪,生产自给保边疆”的特殊部队。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动员下,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上迎来了10万转业官兵,这支队伍成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脊梁。与此同时,新疆的石河子、阿克苏再次迎来成千上万的朝气蓬勃的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在中国大地上强劲地席卷着,中国人民的狂热激情也不住地膨胀,“苏联修正主义”在我国的边境地区不断地挑起事端,更是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爱国御敌的坚强信念,当毛主席党中央发出:“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扎根边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时,人民群众的激情又一次被点燃,尤其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在那个时刻就要付之行动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6年至1970年短短的几年里生产建设兵团在祖国各地迅速发展,建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兰州生产建设兵团、广州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湖北生产建设兵团、西藏农建师、江西农建师、广西农建师等。
    1965年,农、军垦系统包括2062个农场,146个工厂,28个建筑企业,26个运输企业,48个商业企业,拥有职工260余万人,隶属于本系统的人口达660余万人。军垦农场、企业多由解放军生产部队或复原、转业官兵创建,后来又吸收了大量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
    1972年中央决定撤销湖北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到1975年底,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的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告别了历史使命,变为回忆。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1975年底被撤销后,杭锦驻屯兵团的数千人有的调回部队、有的回城、有的被移交给新建的《巴拉亥农场》、《吉日格朗图农场》、《独贵塔拉农场》成为国营农场工人。

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和撤销

    文化大革命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了79个国营农牧场。这些农牧场,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安置剩余劳动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0年代,内蒙古曾因背靠原苏联而被作为中国的战略“大后方”。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大后方变成了“反修”前线,战备工作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动议应运而生。1966年2月,中共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由内蒙古军区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军区副司令员刘华香负责筹建工作,并组成了领导小组。同时,由北京军区负责在雁北地区建立华北农垦兵团,将山阴、阳高、天镇农场,朔县马场四分场及朔县马邑滩5000亩荒地划给华北兵团(共计21万亩土地),农场原有职工、家属都转入兵团,现役干部由北京军区调配任命。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又设立了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四师筹备处,下辖2个团。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扩建工作搁浅。1967年5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军区,划归北京军区领导。在同一军区之下,并存两个生产建设兵团,显然不合情理,必须统筹考虑。
    1967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腾海清任主任。1968年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建立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及第一、二、三、四、五分校。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准备安置下放干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并准备进行接收国营农牧场的工作。
    1968年下半年,北京军区、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等单位经过协商,决定撤销华北兵团,正式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1969年1月11日,成立了由腾海清、吴先恩、权星垣、刘华香、倪子文、刘大礼、李惠民、雷代夫、刘延博、马亚夫、郭贤等十一人组成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筹建小组,即日启用印章,开始筹建工作。下设组织筹备、生产规划、物资筹备3个小组,由华北农垦兵团政委倪子文主持筹建组日常工作。1969年1月24日,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将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总校和各个分校、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华北农垦兵团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现役军官组成各级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转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锡林告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牧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最初,兵团规划为6个师的建制,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兵团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司令员何凤山;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杨世明、康银寿、包盛标、刘文荣、刘錡、樊尚科、周成河、董儒强、阿尔云、李值林、朱世钧、赵强;副政委王前、李占和、李慧民;参谋长前后有董儒强、庞德运;政治部主任前后有李慧民、李永森;后勤(生产建设)部长刘耕。
    1969年5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及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会。会议指出:始建兵团是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序列的一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1972年12月13日始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革委会领导,其军事工作则由内蒙古军区负责。
    一下子建立了这么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原来的农垦系统几乎全部变成了军垦系统,不能不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兵团发展目标。

    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12个兵团和西藏农建师的170名师以上干部,于1970年8月25日至10月5日参加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并专门讨论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在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领导小组给中央的报告中,对会议讨论的问题做了如下总结:
 一、各兵团的形势很好,一个革命和生产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兴起。
 二、继续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走政治建军的道路。把兵团建设成为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三、狠抓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认真搞好斗、批、改。”
 四、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
 五、努力发展生产,力争粮、棉上《纲要》。要坚决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稳产高产农田;有计划地扩大耕地面积,同时注意保持水土保护草原;要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要努力办好现有工矿企业。发展工业以“五小”为主,以为农业服务为主,同时注意平战结合。
 六、一定要学大寨,一定要学好。
 七、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和任务。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作战,一面坚持生产。
 八、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关系。各生产建设兵团,属大军区建制。不论是大军区直接领导,或者是大军区委托省军区领导,都必须服从所在省区党的一元化领导。
 兵团使用土地、水源、草场、山林、矿藏等,应当在省区革委会领导下,统筹安排。
 九、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实行精兵简政。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必须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搞楼堂馆所等资产阶级作风。提倡精打细算,实行经济核算,少花钱,多办事。必须减少非生产人员,压缩非生产性开支。
 兵团其他企业事业单位,都要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以一业为主,兼营农业、副业或其他生产。兵团各级机关干部,要坚持参加生产劳动。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要按照人民公社的办法,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生产。
 兵团原有的“场社挂钩”的公社和生产大队,一定要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学大寨。基本核算单位不要改变。
 十、加强军政、军民和兵团内部的革命团结。
根据这个会议精神,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也拟定了一个《七年规划》,并付诸实施了这个规划。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兵团建设的根本方针。在生产建设中,贯彻以农为主,以粮为纲,农牧林工副綜合经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完成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光荣任务,为社会主义祖国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安置城市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培养造就一支能文能武、亦兵亦农的队伍。当时组建兵团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达到巩固北部边防,发展经济之目的。兵团实则是一个大而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
    1969年兵团组建了4个师,22个团,246个连队。人员有现役干部、地方干部、复员战士、中专学生、下放干部、原场职工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等。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 万余人。这年全年安置知识青年50843人。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的西部的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告勒盟境内;由于锡林告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不得不将第四师从锡盟迁到巴彦淖尔盟,使“东3师、西3师”的格局 变成了、“东2师、西4师”的态势。兵团1970年共接受北京、青岛、天津、济南、呼和浩特、伊克昭盟、包头、巴彦淖尔盟、集宁的知识青年26580人(其中女知识青年13222人)。1971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原转业军人和留原场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
    1972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其中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师部设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师长孟昭贤,政委田益国。师党委书记田益国,副书记孟昭贤。委员有崔勇华、张成招、胡向军、张志明、赵根喜、范俊德、刘作万、王智勇、岳雨林、石以德、杨清林、刘守义、王义、肖丰唐、张俭等组成。开始下辖 十一至十九团,后组建第二十团和六十团。下设党委14个、总支8个、支部104个,共有党员1355人。至1975年6月,实有知识青年27054人。另有1255人长期逾假不归。
    第三师师部设在巴彦淖尔盟临河县,师长张绍喜,(1972年1月后是杜其华)政委李水森(1972年1月后是张绍喜)。党委书记李永森,1972年1月后张绍喜;副书记张绍喜、杜其华;委员有张德宝、王元惠、田荆洲、苏继刚、宋庆增、张银堂、刘云龙、杜聘之、冯济民、陈松山、杨之谟等组成。1969年下辖二十一至二十三团,1970年又组建二十四、二十五、六十二团,1970年底二十四团归第四师 。下设党委8个、总支4个、支部106个,共有党员1210人。三师至1975年6月共接受知识青年19325人,7年内离开兵团的知识青年3272人(其中病退873人,困退966人,上大学813人,参军110人,招工510人,死亡29人,在编人员逾假不归、逃跑的和批准回家养病的知识青年699人)。1975年8月实有知识青年15325人。
    各师直属机构包括政治部,司令部,后勤部。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保卫、干部、直工科;司令部下设作训、军务、生产、基建、管理科和直属武装连;后勤部下设供销、机运、财务、军械科和卫生队,农机厂,被服厂,物资站(供应站)等。
    1975年1月,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问题,整顿的内容包括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安排超编干部和纠正不正之风等问题。中央军委立刻着手进行调查研究,为军队整顿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这时从军队到地方,对生产建设兵团的非议已颇多,中央军委指示各大军区、省军区,就生产建设兵团的归属问题与地方政府商讨,尽快拿出改变体制的方案。全国的各生产建设兵团相继改革,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北京军区、农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从1974年10月开始调查研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改变问题。197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改变兵团体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北京军区派工作组协助工作。
    1975年4月20日,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请示报告指出: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毛主席、党中央于1969年1月24日批准组建的。组建以来共接收了10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建成了6个师,40个团和相当团级单位的厂、矿、医院11个,总共18万多人(其中现役干部5600多人)。6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政治思想和生产建设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级新党委没有建立之前,为了稳定局势,加强战备,动员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开发、建设边疆,组建以解放军为领导的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1973年3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北京军区党委的报告,批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除军事工作外,党、政工作交自治区领导。从目前情况看,兵团是一个企业单位,主要任务是搞生产建设。由于布局分散,遍及自治区4盟2市,年度计划与长远规划都需要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统一安排,而兵团内部实行垂直领导,这同盟市、旗县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不相适应;兵团的农场、牧场大部分与公社、大队的土地交错,工矿企业也都在城镇或郊区,与地方关系密切,按现在这种体制,生产管理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不好解决的;兵团的组织形式偏重于军事上的需要,按兵团、师、团、连编制,层次重迭、机构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与农牧业生产实行企业管理不相适应,经济亏损很大;兵团的现役干部,原属北京军区管理,交自治区后,其任免调配、政治考核、生活福利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也不好解决。
    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进一步搞好思想和生产建设,我们打算将兵团的体制作如下改革:
    撤消兵团、师两级机构,自治区和有关盟市、旗县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农牧场管理局;农牧业团改为国营农牧场,由有关盟市、旗县领导,生产建设业务归各级农牧场管理局管理;厂矿企业归工业各口领导。为了加强战备,农牧场设民兵指挥部,军事工作由有关军分区和旗县武装部负责。现役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自愿的原则,留一部分在当地工作,并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其余由北京军区统一分配。同时补入一批地方干部,提拔一些优秀知识青年,充实农牧场的各级管理机构。体制改革后,相应的制度和待遇,按当地相同的企业(事)单位的规定执行。
    改变兵团体制第一步从3月1日到9月底,为准备阶段。在这期间,由兵团党委和有关盟市、旗县党委对师、团党委实行双重领导,以盟市、旗县党委为主,调入一批地方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抓好革命和生产。第二步从10月初到年底,进行公开动员,具体进行交接,现役干部按交接的进程,由下而上、分期分批地撤离,以逐步完成改变体制的全部工作。
    鉴于兵团前几年属北京军区领导,这时改变体制又涉及现役干部的安排问题,还可能遇到其他有关军队方面的问题。因此,改变兵团体制的工作,建议由北京军区和自治区共同组织领导。
    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撤销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师两级机构,将农牧业团移交地方,改变建立国营农牧场。1975年8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正式通知成立“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领导小组”,由吴涛任组长,张正光、刘景平、沈新发、倪子文、张德华任副组长,以姜习、张鹏图、石汝麟、黄凤歧、刘吟庆、宋健民、樊尚科、王前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移交工作中的具体事务。8月5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改变兵团体制的盟市委书记和兵团师以上干部会议。吴涛在会议讲话中对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原因做了更明确的解释:
    兵团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在内部实行垂直领导,所属师、团在所在的盟市旗县没有直接领导关系,不适应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这种组织形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在领导关系和生产管理中有许多问题是不好解决的。因此,改变兵团体制,就更加有利于党的一元化领导。在生产和工作上,就可以更好地在地方党委一元化领导下,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筹兼顾,精兵简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上下左右各方面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月24日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成立到1975年11月撤销,虽然走完了她八十一个月的短暂的历程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七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兵团指战员艰苦奋斗,忘我劳动,为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政治思想、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据1975年统计: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10万余名知识青年中有6524人入党,40439人入团,有1262人提拔为干部。在农业上耕地面积由60万亩扩大到147万亩,植树造林69630亩,建房292万平方米。在牧业上兵团前后开发缺水草牧场31万亩,大小牲畜从431600头多(只)发展到1087900头(只)。工业产值由533万元发展到大小厂矿41个,产值为3100多万元。文教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1975年初,兵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靠国家供应,经营管理不善,每年亏损很多,甚至少数干部和战士违法乱纪造成不良影响。然而最突出的是人心思变渴望返回城市。
    全国各个兵团的改革消息不断,兵团人的出路在那里
    人们普遍思考着这一问题。

附录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批复”,对改变兵团体制、做好交接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学理论,抓路线,切实做好改变体制的思想政治工作
    全民所有制农牧业经济,是农牧业的发展方向,比重虽小,但意义很大。改变兵团体制,搞好交接工作,目的是进一步把这项革命事业办好。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在整个改制过程中,要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现实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结合起来,同各方面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正确理解组建和改变兵团体制的意义,充分肯定兵团的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坚定办好农牧场和工矿企事业的信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地搞好改变兵团体制的工作。
    通过理论学习,要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要求兵团的现役干部、地方干部、广大知识青年以及地方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都要注意搞好内外团结、上下团结、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和民族大团结。要加强组织纪律性,自觉维护革命秩序。通过交接工作,使我们这支革命队伍团结得更好。
    在改变体制过程中,要贯彻毛主席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始终注意抓好各项生产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工、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领导。主管生产的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到底。广大干部、战士要坚守岗位,积极参加学习和劳动,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到领导不脱节,生产不间断,革命和生产持续发展。
    总之,地方和兵团的各级党委要把这件事情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认真做好干部、工人、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抓好方向路线问题。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和整个交接工作顺利进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治区的大好形势做出贡献。
(二)关于体制归属问题
    改变兵团的现行体制,即撤销兵团、师两级机构,农牧业团改为国营农牧场。今后的领导体制,在党委一元化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以盟、市为主,少数场子归自治区领导,多数归盟市领导,个别的归旗县领导。自治区、各盟、市成立农牧场管理局(科),为各级革命委员会的职能机构。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现有三十五个农牧业团。其中:四师八团划归乌达市(现乌海市的一个区)领导。四师二十四团划归海渤湾市领导。六师的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团,改成农牧场后,和五十七团一起,成立乌拉盖地区农牧场管理局,由自治区和锡盟双重领导,以自治区领导为主。六师的宝格达山林场划归锡盟领导。旗县、农牧场以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基本建设所需要的木材,都要列入计划,全面安排。其它的农牧业团都划归所在盟、市领导。
    兵团现在管辖的公社、大队,体制改变后,原则上要求划归所在的旗县领导。目前,可按现在的建制先接收过来,经过调查研究,由盟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农林局、畜牧局和农牧场管理局分管农牧场的原则:凡是事业性质的农牧业良种场,分别由农林局、畜牧局领导;凡是企业性质的场子由农管局领导。
    工业生产单位原则上实行分别归口领导。兵团和师直接领导的厂矿企业单位三十四个。其中,规模较大的、关系全局的工矿企业,移交公交、建委、国防工办等系统领导。为农牧场生产,为职工政治、文化、物质生活服务的和加工农畜产品原料的一部分工业,移交自治区、盟、市农牧场管理局领导。各农牧业团本身经营的工副业,仍然归各该农牧场领导。
    各师的医院,除六师医院交乌拉盖管理局接收外,其余由所在各盟接收,不能撤销、合并和削弱。团一级的卫生队,改为场医院,连队的医务所继续保留。医务人员由自治区计委、人事局和卫生局商量解决。如:从今年大专毕业生中配备一部分,再从盟、市、旗县、公社医院抽调一些老医生做骨干,尽快地配起来。如果医务人员暂时配不上,现役军医可以到年底再撤,或者再延长一点时间。医疗工作不能中断。
    体制改变后,各团原有的文教、卫生、邮电、银行、交通、商业、粮食、公安、武装等方面,都要继续举办,不能削弱,工作不能断线。所在盟市、旗县的有关业务部门,要把这些基层点的工作进一步办好。商业点和学校也可由各场自办,归旗县商业和文教部门领导。粮食供应渠道,供应标准,仍按原规定不变。以保证农牧场基层单位的生产、工作正常进行,保证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和物质生活不受影响。
(三)关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问题
    自治区和锡、巴、伊盟设农牧场管理局;呼市、包头在农林局内设农牧场管理科;乌盟在畜牧局内设农牧场管理科;乌拉盖地区设管理局。海渤湾市在农林局内增设农牧场管理人员。
 为了加强政治工作,盟市的农牧场管理局和农牧场场部,都设政治处。要注意政治干部的质量。切实把农牧场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抓好。
    关于编制问题,根据“精兵简政”的原则,做如下规定:
    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100人,事业编制90人。
    巴盟农管局,行政编制80人。锡盟农管局,行政编制50人。乌拉盖地区农管局行政编制50人。伊盟农管局,行政编制40人。呼市8人;包头10人;乌盟15人;海渤湾市8人。
    以上编制,均为新增编制,不占各级现有编制。工资总额也相应增加。农牧场的非生产人员比例,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一般控制在8%~12%,最多不超过15%。
    农牧业团改为农牧场以后,仍为县团级场子。各农牧场都建立党委。场部设:办公室、政治处、生产科、计划财务劳资科、供销科和武装保卫部等职能机构。正、副书记,正、副场长等场级领导干部5名。场党委一般的可设委员7~9名。
    干部来源:一是从现在农牧口按管理局编制的二份之一的精神抽调;二是留下的现役干部;三是现在兵团工作的地方干部;四是从其他部门抽调。
    农牧场连队一级的干部由兵团负责选配。
    在干部配备时,各级党委必须按照毛主席选拔干部的五条标准进行配备,要选拔党性强、作风好、能够团结人、能够胜任工作的干部担任各场的一、二把手。场级以上的领导班子中要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要适当的多配点中、青干部。并要配备妇女干部和民族干部。各盟市、旗县要有一名书记或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农牧场工作,或兼任农牧场管理局的领导。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革命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敢字当头的、强有力的、精干的战斗指挥部。
(四)关于干部、知识青年的工作问题
    兵团体制改变以后,原在兵团工作的干部,无论现役干部或地方干部,都一视同仁,妥善安排,各得其所。
    在兵团工作的现役干部,转业留在国营农牧场或自治区和盟市管理局工作的,自治区党委欢迎。回部队的同志,请北京军区统一安排。部队同志撤离时,要热情欢送。
    对现役干部的家属和子女,根据党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妥善办理。在兵团工作的现役战士,除警卫员随首长调回部队外,其余的由兵团安排复原。愿意留在原工作单位的可以安排。在兵团机关和师机关工作的工人、兵团战士,除各级管理局因工作需要留下的以外,其余在交接结束前由兵团作出适当分配。
    在兵团机关和各师机关工作的地方干部,原则上留在同级农牧场管理局工作。原在团、厂工作的干部,仍留在原单位工作。要认真落实党对原农牧场干部、老工人、技术人员的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现在兵团工作的广大兵团战士,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实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来到内蒙古农村、牧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兵团体制改变以后,虽然组织形式变了,领导关系变了,但党对知识青年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广大青年肩负的革命任务没有变。原来为兵团战士规定的政治、经济待遇也不变。例如:选送上学、参军、经过自治区革委会批准的招工,以及生活待遇、口粮标准、公费医疗、探亲制度、病退、困退等,现阶段一律不变。
    兵团战士改为农业工人以后,关于他们的经济待遇问题,自治区党委正在积极地进行调查研究,力争尽快地得到适当解决。
(五)关于财产、档案的交接问题
    为了做好交接准备工作,兵团各单位应立即着手对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各种物资、武器、被装、交通运输工具等财产,普遍进行一次清点核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并抓紧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好遗留问题,做好交接准备工作。
    对兵团各单位的房屋建筑、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武器、弹药、被装等财产,按体制改变后的归属平级对口进行交接。属于各团的由体改后的国营农牧场负责接收;属于师部的由盟市农牧场管理局负责接收;属于兵团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由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负责接收;属于兵团六师的由自治区乌拉盖农管局负责接收。兵团划归自治区盟市有关局的工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由自治区、盟市有关单位负责接收。兵团保存在各师的物资、车辆等,归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接收,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动用。
    兵团各单位的军用电台、密码和机要电报,由内蒙古军区派人进行清理和收回。农牧业团现有的武器、弹药、民兵教材,移交给农牧场武装部,同时将此情况报告所在旗县武装部。今后的民兵工作归所在旗县武装部领导。军内发给兵团的各种文件、刊物,除与工厂和农牧场有关的以外,均应根据机密等级规定进行处理。兵团自己形成的文书档案,兵团各单位的地方干部、职工的档案,均应按照有关规定,分别移交各有关接收单位。团以上各单位的印章全部上交北京军区,其他印章由兵团负责收回销毁。
(六)关于交接工作的方法、步骤问题
    改变兵团体制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即八、九月份为准备阶段。第二步从十月初到年底为交接阶段,年末完成交接任务。为了做好交接准备,抓三件工作:1、八月五日召开一次盟市委书记和兵团各师师长、政委参加的改变兵团体制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兵团体制的批复和农林部召开的改变兵团体制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和北京军区领导讲话,讨论研究改变体制交接方案。2、八月底九月初,最晚九月中旬,自治区和各盟市委一定要把自治区、盟市管理局和农牧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基本配齐,并派到兵团、师、团(厂)去,参加领导班子和各方面的工作,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进行体改试点,协同原有同志抓好革命和生产。要特别强调务必按时把农牧场的领导班子建立起来。组织决定到农牧场工作的干部,要从党的事业出发,服从组织分配。3、九月份各盟市、师召开旗县委书记和兵团的团长、政委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交接工作。
    正式交接工作从十月份开始。(1)自治区和各盟市的农牧场管理局要在十月初相继正式成立。同时启用印章,开始履行职责。(2)交接工作开始前,要先动员,后交接。交接工作自下而上进行,成熟时再办理交接手续,分期分批完成。不一刀切。(3)兵团各单位应将移交的人员和财产分别造册,一式五份,交给接收单位;接收单位应组织接收小组核对验收,并由交接双方共同签字盖章上报有关单位。(4)交接工作要善始善终,不留尾巴。交接工作完成后,由盟市写出交接工作总结报告,上报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
(七)在改变体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在改变体制过程中,兵团各级领导要象过去一样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广大干部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领导生产。积极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在抓好今年农牧业生产的同时,还要注意搞好农田、草牧场的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为今后生产打基础。工业生产,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按月按季完成生产财务计划。工农牧业的各项基本建设,也要按计划完成。
    各级领导都要切实关心干部、工人和知识青年的生活。一定要把住房、吃粮、冬季取暖,以及油、菜、肉等各种副食生产全面安排好,逐项落到实处,把职工生活搞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动员广大职工集中精力搞好革命和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改变体制的过程中,各单位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兵团要物资、设备、车辆、房屋等。兵团各级党委要强调“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执行财政制度和物资管理制度,防止发生铺张浪费和损害国家财物等现象。对坚持原则,坚持财政制度,坚守岗位,抓革命,促生产,讲路线、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讲纪律的好人好事好单位,要通报表扬。对个别损公肥私,趁机捞一把,违犯党的政策任意处理国家财产,以及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人,都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要提高警惕,坚决打击。
    兵团体制改变以后,各级党委要把国营农牧场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以毛主席三条重要指示为纲,学习理论、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层层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总结革命生产经验,继续搞好农牧场发展规划,正确地贯彻各项生产建设方针,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狠抓明年生产准备,进一步把职工队伍的建设和各项生产建设搞好。我们深信,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群众运动推动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兵团过去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广大职工团结战斗,奋发图强,一定能把国营农牧场办成农村牧区的坚强的社会主义阵地,办成先进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办成亦工、亦农、亦兵、亦学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缩小三大差别,培养社会主义农牧业工人队伍,为国家和自治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改变兵团体制领导小组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

在杭锦旗驻屯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回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二师二十团、第三师二十三团和二十五团、第四师二十四团曾经在鄂尔多斯地区驻防“屯垦戍边”,其中第二师二十团、第三师二十三团和二十五团驻防杭锦旗达七年之久。
    196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二十三团的组建者们千里召召来到了鄂尔多斯高原,接收了原巴拉亥林场的全部财产和人员,在杭锦旗沿河地区的巴拉亥建立了第一个定点,这年的8、9月间,在杭锦旗的吉尔嘎朗图、独贵塔拉又开始筹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三师二十五团和第二师二十团。并接收了原改改召林场。从此开始了从巴拉亥到独贵塔拉的狭长的黄河沿线上,数千名农垦战士南靠浩瀚的库布其沙漠,背靠波涛汹涌的黄河,“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征途。
    他们大都来自繁花似锦的大城市。他们来时的年龄大都在14至20岁之间。按照惯例,她们那时应当坐在宽敞的课堂里读书。然而她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满怀豪情地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她们告别父母和亲友,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远赴塞外,屯垦戍边。
    严峻的现实,艰苦的环境,与少男少女们天真的幻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学课本上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牧歌般的浪漫色彩在她们心中消失了,眼前是荒野、风沙、大沙漠、戈壁。知识青年们刚来这里时没有房子住,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挖地窨子、搭帐篷、住柳笆房,住马棚羊圈,在露天吃糜子米饭不知随风咽下了多少沙子。“屋”里没有床就睡在柴草上,天冷了,晚上睡觉不仅要穿着棉衣,甚至要戴着棉帽和口罩。高强度的劳动,正值发育的身体和没有油水的食物常常让他们饥饿难耐,很多人从马嘴里偷粮食,马料中的黑豆拿来煮一煮或作豆饼吃,用喂猪的高梁面冲面茶喝。条件尽管艰苦,而博大的草原和草原各族人民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远方的建设者;创业者们也用青春的生命和汗水在边疆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当年屯垦戍边的知识青年现已进入天命之年,岁月的磨练使他们日臻成熟。今天,他们居住在祖国四 面八方,有的安业在世界各地。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草原永远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曾在这里战斗,为这里的建设奉献了青春的年华;他们曾勇敢地跳入大渠的决口处,用身体堵住刺骨的冰水;他们曾无私地拿着自己唯一的草席和床单,去遮盖汗水扣成的土坯、泥胎。他们当年双手一砖一瓦建起的家和水塔还在,亲手烧制的红砖和用单薄的肩膀拉着马车从结冰的黄河上一步一滑运来的石头,还都静静地镶嵌在上面。长长的水渠还在环绕着村庄……可以毫无夸张地说:他们吃过大苦,流过大汗。山有情,水有情,草木有情,沙漠也有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他们青春的足迹!
    当时,正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的高潮中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就是试图通过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达到巩固国防、发展经济的目的。兵团的各团在将国营农业企业直接与国防需要相结合的同时,又在所属范围内将本来由地方政府主管的文教、卫生、政法、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完全收归兵团统一管理,使兵团成为党、政、军大权合一的,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的一个大而全,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而在这种模式下运转的管理体制,实际上始终处于摸索状态之中,总是摇摆于军队与地方体制之间,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


驻屯杭锦旗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各团的编制和组织机构
 
 (一)团场和连队

 新建的各团,均由兵团任命了团长、政委、副团长、副政委。团机关下设与师直机关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卫生队、服务社、兽医站、子弟学校等。
 兵团三师二十三团驻屯今杭锦旗的呼和木独境内、团部驻原巴拉亥林场。二十五团驻屯今吉尔格郎图镇境内、团部驻原改改召林场。二师二十团驻屯今独贵塔拉镇境内(原独贵塔拉公社和杭锦淖公社),团部驻独贵塔拉镇所在地。兵团的团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半军事化的经济实体。也可说是场部。
 1、团直属机构有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
 其编制机构是:
 司令部:参谋长1人、副参谋长1~2人、政治协理员1~2人
 司令部辖设:
 计划股:股长、副股长各1人、参谋2人
 生产股:股长、副股长各1人、参谋12人
 作训股:股长、副股长各1人、参谋11人
 基建股:股长、副股长各1人、参谋6人
 军务股:股长、副股长各人、参谋3人
 管理股:股长、副股长各人、参谋5人
 警卫班:班长、副班长、战士共10人
 政治处:主任、副主任各1人、干事4人
 政治部辖设:
 组织股:股长、副股长、干事5人
 宣传股:股长、副股长各人、干事8人
 保卫股:股长、副股长各人、干事2人
 后勤处:处长、副处长、政治协理共3人
 后勤处辖设:
 供销股:股长、副股长、助理员共15人
 供应股:股长、副股长、助理共4人
 机运股:股长或副股长、助理员共2人
 财务股:股长、副股长、助理员、会计、出纳共6人
 管理员—司务长—上士—炊事班长、副班长—战士8人
 卫生队:队长、副队长、指导员、副指导员4人
 军医、医助、护士、护理员16人。
 兽医站:站长、副站长、兽医5人。
 小学:校长、副校长、
 指导员或副指导员、教务主任各1人,教师3—5人
 以上团部机关共165人的编制。
 
 2、杭锦驻屯各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中没有设营建制,团辖连。
 连队是兵团最基层组织。连队下设排、班,组织机构如下:
 连部:连长、副连长
 指导员、副指导员
 军医—卫生员
 司务长—上士—炊事班长—战士
 文书、通讯员、保管(统计)员、司号员。
 排:排长、副排长
 班:班长、副班长—战士

(二)接受人员的条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筹建小组于1969年1月30日拟定的《关于接收人员的几项具体条件》:
 根据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在接收人员时,严格政治条件,在原则上应是符合民兵条件的方可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具体条件是:
 1、关于接收城市知识青年的条件
 总的原则以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主体,年满16岁,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家庭和本人历史清楚,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知识青年均可参加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保证生产建设兵团人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接受。
 (1)出生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本人表现不好者;
 (2)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子女;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的子女;直系亲属被镇压者;有海外关系或社会关系复杂而不清楚者;
 (3)本人身体健康条件不适合参加农业生产或有严重慢性疾病和传染病者;
 (4)本人道德品质败坏或思想反动者;
 如本人隐瞒上述问题而被接收者,在3个月内发现有问题时,退回原单位。
 2、接收精减下放劳动干部的条件
 男在45岁、女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者;在政治上问题已弄清楚,而不属于敌我矛盾者可以接受。但正在揪斗或问题尚未结论,或问题介乎两类矛盾之间而有危险性者,则不予接受。
 3、关于审查整顿原场职工的意见
 在清理阶级队伍的基础上,对原场职工进行审查整顿,凡符合兵团接收条件者,一律编为兵团战士。政治条件较好但年老病残者可编为兵团职工。发现有重大政治历史问题和现行反革命活动而有不够判刑条件者,家在农村的可退职返乡交当地群众监督劳动;家在城市的可留在兵团,分散监督劳动。

(三)人员构成

 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的:
 1、现役军人
 现役干部分别担任兵团各级主要领导职务,大多数人在调至兵团时作为一种鼓励,职务提升了一级。一般每个基层连队配有指导员、副指导员;连长副连长和军医五个军人。
 2、地方干部
 地方干部多数是原林场、农场的管理干部,有少数人是兵团建立以后,为支援兵团建设而从地方单位调入兵团或兵团接收的“内蒙古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干部。地方干部的政治地位一般低于现役干部,虽参与领导,但始终处于“协助”地位。
 3、复员军人
 复员军人大多数是党员,到兵团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俗称“老兵”。他们的原籍多数在农村,生活比较艰苦,所以愿意到兵团来。他们到兵团后不久,纷纷把家属从农村接出来,在兵团做临时工。后来兵团为这些家属解决了“农转非”(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问题,有些人的家属还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成为兵团正式职工。
 4、原场职工
 主要是当地的农工、牧工或小三场工人。如原巴拉亥林场工人。
 5、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主要是大、中城市中66至69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4至22岁之间。也有少数城镇或农村青年,通过各种关系加入兵团。知识青年被称为“兵团战士”,是兵团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对象。

(四)安置费与供给制兵团的干部、职工实行工资制,知识青年实行供给制。

 为保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政府特别拨出一大笔费用作为知识青年的“安置费”,并对经费的使用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
 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享受的是国营农场的待遇,每人的安置费平均400元。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1969年3月21日兵团发出了《关于知识青年安置费划分的通知》,规定北京、天津知识青年每人增补旅费20元,跨大区的上海、浙江知识青年每人增补旅费40元。这些安置费除了支付旅费和发给兵团战士津贴费及连队掌握的伙食费外,房屋建筑费统一纳入兵团基本建设计划。
 1、用知识青年安置费配备的基本物品有:
 房屋每人5平米
 饭碗每人2个
 桌子每班1个
 菜盆每15人配2个
 凳子每班2个
 铁锹每人1把
 马扎每人1个
 小锄每人1把
 脸盆每人1个
 大锄每人1把
 水桶每班1个
 镰刀每人1把
 棉衣每人1套
 行军水壶每人1个
 腰带每人1条
 理发工具每排1套
 棉被每人1床
 烧水锅炉每连1个
 筷子每人1双
 半导体收音机每连1台。
 知识青年多数不清楚上山下乡安置费的使用情况,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生活待遇问题。1969年1月30日,兵团筹建小组定出了《关于接收城市知识青年供给制标准的意见》,后来对兵团战士实行的供给制,就是按照这一标准确定的:
 2、伙食费
 兵团的连队是一个集体大家庭。由连队司务长和上士负责安排全连人员伙食,炊事做饭,以班为单位领饭就餐。
 (1)粮食标准:每人每月45斤(粮食比例按当地供应标准)。
 (2)食油标准:每人每月04斤。
 (3)伙食费标准:每人每天045元。
 3、津贴费
 津贴费标准:第一年每人每月5元,第二年每人每月6元,第三年每人每月7元。
 4、被服标准
 (1)在三年供给制期间:
 皮板大衣1件、棉衣1套、皮帽1顶、棉被1床、棉褥1个、褥单两年1个、棉胶鞋两年1双。
 单(罩)衣(发罩衣即不发单衣)、衬衣每年1套,单帽每年1顶,解放鞋、布鞋每年各1双。
 袜子每年2双。
 (2)发放办法:皮板大衣、皮帽、单(罩)衣、单帽发实物;其余折价发款。
 5、标准说明
 按上述标准计算:
 伙食费每年1872元;平均每月156元。
 津贴费第一年60元,第二年72元,第三年84元,三年平均每月6元。
 被服费三年供10775元,每年平均3592元,每月平均299元。
 被服实物折价三年共731元,每年平均2436元,每月平均203元。
 各项费用综合,每人每月平均2452元,全年共计29424元。

2009年6月15日 09:30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