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团 战 友
BINGTUAN.COM

回忆四团九连战友赵小青同志

网站首页    战友原创    报告文学、人物专访    回忆四团九连战友赵小青同志

兵团战友

 

 

    算起来赵小青离开我们已有26年了,我清楚地记得是1980年6月26日,那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年年都要纪念的日子,是毛主席“关于医药卫生工作的批示”发表的纪念日,当时每到这一天,报纸、广播都要重温伟大领袖的指示,但这一天竟成了赵小青同志的忌日。

    一场重大交通事故,夺去了赵小青28岁的生命。据说那次交通事故是当时北京建国以来最大的交通事故,当时已在北京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留校任教的赵小青在带领学生去郊区帮助农民收麦子,途经白颐路时,他们所乘的大卡车与332路公共汽车对面相撞,赵小青当场身亡。因相撞时速度很快,她们乘得又是卡车,车上的人除4人当场死亡外都是重伤,卡车的槽帮都撞掉了,赵小青站在最前面,首当其冲,人都被撞得面目全非。这场重大交通事故后,北京市即从此取消了多年来延续下来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人员到郊区帮助收小麦的惯例。而战友赵小青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最让人惋惜的是当时的赵小青已考上了吴旻院士的研究生(她于5月份就知道自己已被录取),再过几天她就要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最早的那一批研究生中的一员了。但命运多舛,一生好强,事事都要做得优秀的天之娇子,在向象牙之塔的更高一层继续攀登之际,壮志未酬,只落得香消玉殒,撒手人寰,实在可悲可叹。

    我参加了在八宝山召开的追悼会,我们连的李筱桦和高秀芬也去了,曾与赵小青一起在沙金套海支农的陈来(四团七连,他也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已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教授、博导)、与赵小青关系很好的陶珊和李健都去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追悼会以后,赵小青的母亲,一直哭喊着小青的名字,双手死死抓着救护车的门框不愿离去。痛失爱女,怎能不撕心裂肺,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赵小青同志是北京师大女附中68届初中生,1969年9月与北京第二批知青一起到内蒙建设兵团四团九连,担任过班长、连队团支部宣传委员等。文革前,师大女附中当时是北京最好的女中之一,小学考初中录取的差不多都是各校少先队的大队长,一般的小学一个学校能考上一个就非常不错了(有很多小学连一个也考不上),所以该校学生个个都非平庸之辈。在四团各连北京知青中,师大女附中老三届学生约有六、七十人(北京第二批还有一些),不管是在兵团时还是后来返城以后,她们都表现出较高的素质,返城后也大都学业有成,在各自的领域干得风风火火,而且还出了李银河(四团三连、与赵小青是同年级的,1999年曾与我们一起重返农场)这样的著名学者。赵小青若不英年早逝,现在也早应是博导级的教授了,也会与与李银河、陈来等战友一样在个自从事的学术领域里做出出色的成绩。所以,对于赵小青的去世,无论是其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是认识她的战友,都为她惋惜、为她感叹,命运对她确实太不公平了。

    我与赵小青一起工作时间并不很长,她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被派到四团附近的沙金套海公社支农,我又是先后从二连、机运连、六连展转几个单位最后才到九连。只是她支农工作完毕回连队以后,尤其是一起做九连团支部宣传委员时接触相对多一点(当时连队人还较多,团员人数也多,团支部宣传委员是两人,一男一女)。我们有时开会,有时研究工作,出黑板报(宣传委员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每个排营房山墙上的那块黑板,我记得九连有七块黑板)、搞搞宣传报导什么的。后来我们都自学文化知识,有过一些交流。她与我们连的李筱桦都是师大女附中同一年级的同学,一批来内蒙兵团,而我与李筱桦又是在实验二小时的同班同学,当时她们两人关系比较好,有时到我这她们就一起来。赵小青虽是北京第二批来的,但思想比较成熟,处理与领导、与同志的关系和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比一般的同志要老练。她爱学习,肯钻研,有能力,有威信,反应快,接受能力也强,虽有个性,但能收敛。她还是个很活跃的人,与我团其他连队的陶珊(二连的,就是在电影《苦菜花》中演过秀子的,现在美国)、谭志军(六连的,艾青的女儿,现也在美国)还有张淼、许小波、张小白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我曾与赵小青、李筱桦开玩笑说她们是跨连队的小集团(四团有一个以69届男知青为主的因打架被处分过的跨连队小集团)。她生前与一起支农、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陈来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共同勉励,后来他们都考上了研究生。

    在我的印象中,赵小青绝对是本连队女知青中的姣姣者。同样是在兵团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艰苦生活中,作为女知青,困难可能还更多一些,但赵小青却表现出超出其他人的坚韧、超出其他人的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记得在1974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时,当时九连只有一个北京的女名额,竞争也很激烈,赵小青凭着自己的实力,终于争取到了这难得的机会。我当时因“出身不好”,没有资格上学,只能担当连队推荐工农兵学员的群众代表,这一年连队里四五个上大学的鉴定都是我写的,记得我专门给赵小青的鉴定中多加了一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只要你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兵团的艰苦劳动中,无论是在水利工地,还是在大田生产中,赵小青领着班里的同志们辛勤劳作;在支农工作中,她骑着马(或骆驼)驰骋在各个牧业队和农户之间;在大学里,她以优秀的成绩留校任教;在考研竞争中,她更脱颖而出,蟾宫折桂。虽然赵小青仅活了28岁,但她用自己的优秀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自我。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兵团战士那种蓬勃向上,百折不回的精神。

    逝者已去,虽说已26年了,但在我们的记忆里还会浮现出赵小青那高高的个子和开朗的笑声,她还在我们四团战友的行列中。

2007年6月23日 17:4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