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团 战 友
BINGTUAN.COM

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史稿 13-34-35章

网站首页    话说兵团    生产建设兵团简介    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史稿 13-34-35章

史卫民

 

 

三十  青蒙祭魂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每个团场,都留下了几座兵团战士的坟茔。

 

 

  兵团死亡档

 

 

    1969年初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到1975年底兵团体制改变,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被埋进荒原大漠?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只能提供一点参考数据。

 

1969年至1972年,全兵团共死亡247人,其中抢险救灾牺牲79人,政治事故死亡27人,责任事故死亡141人。1973年死亡36人;1974年死亡34人;1975年1月至7月,死亡25人。按照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的这个统计数字,兵团期间死亡的人数共计342人。

 

根据1975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情况统计,1969年至1975年知识青年的死亡人数为225人(不包括二师)。

 

    兵团保卫部门统计的数字表明,从1969年到1974年,全兵团自杀身死109人,其中现役干部3人,地方干部6人,兵团战士34人,复员军人、职工、家属等66人。下面是部分有关当年兵团人员死亡情况的资料,有些事件在前面已经提到,也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这里

 

1970年1月5日,十一团三连战士××因对领导处理其打架事不满,自杀。

1970年3月28日,十六团一连战士××因散布不满言论挨整,自杀。

1970年5月29日,二十四团一连战士××因悲观失望自杀。

1970年6月18日,十九团一连家属××反动言被揪斗后自杀。

1970年6月26日,六十二团五连战士武绍茹、张淑芬在排洪中牺牲。

1970年7月6日,十三团六连战士××因未评五好战自杀。

1970年8月22日,四十二团二连职工××因作风问题自杀。

19701228日,十三团造纸厂战士××破坏生被看押,自杀。

1971年4月6日,二十团四连战士孟繁友为抢救粮食牺牲在倒塌的库房里。

1971年4月15日,五十七团三连战士柏永华、单美英为抢救粮种牺牲。

1971年6月15日,三团七连女战士××被辱后受到讽刺挖苦,自杀。

1971年7月13日,四十三团九连战士××被关押毒打后伤重不治而死。

1971年8月14日,十九团四连战士××被怀疑偷了5元钱,自杀。

1971年8月21日,二团一连战士×因与班长吵架受屈,自杀。

1971年8月23日,十四团十二连战士×破坏机被看押,自杀。

1971年9月16日,工程团二营六连战士××因被怀疑有偷摸行为,自杀。

1971年10月3日,二团二连职工××因贪污事发自杀。

19711013日,兵团司令部战士×因散布不满言论被拘留,自杀。

19711026日,三团六连战士××被收反违法乱纪学习后自杀。

19711116日,化肥厂六连战士××因盗窃问题自杀。

19711121日,五十三团三连战士××被怀疑偷钱,自杀。

19711220日,二十四团一连战士××死于步枪走火。

1972年5月5日,四十三团四连69名知识青年死于草原大火。

1972年5月9日,五十五团一连军医××奸污女战士等丑行被揭露,自杀。

1972年6月10日,二十三团六连战士××因与男友关系破裂自杀。

1972年6月23日,四十三团三连战士××因向一女战士求爱被拒绝,自杀。

1972年7月17日,二十三团五连战士××涉嫌偷收音机,自杀。二十一团工副连战士××因谈恋爱未成自杀。

1972年9月4日,三团三连战士沈婉芳在工程排险中牺牲。

1972年9月13日,一团一连战士梁富海为抢救落水战友牺牲。

19721011日,三十五团二连战士××与本班战士争吵后自杀。

1973年1月17日,八团十连战士××在本班丢失毛线后被逼供,自杀。

1974829日,工程团一连职工××被看秋社员开枪打死。

19741012日,二十六团四连副指导员××死于步枪走火。

1975年5月13日,四十一团六连连长××因虐待知青而遭批评,自杀。

 

我们知道的还有淹死在黄河中的十七团宣传队战士贾凤岗、苏士龙;被骨癌夺去生命的李珊妹;在悬崖上失足摔死的四团团部战士金炳熙,死于车祸的十三团采石厂厂长和通讯员

兵团体制改变之后,又有一些知识青年死于非命。在巴盟总排干工程中,知识青年××发高烧,仍然坚持出工,后被送进医院,查出来是白血病,不治身亡;十五团有3位女知青,办好病退手续后到各连队去辞行,乐极生悲,所乘马车翻倒,将3人全部压死;三十二团的知1976年冬季送妻子回城后冒雪返回连队,失足落在深井中冻死

    在兵团落下病根的知识青年,返城后病魔缠身,亦有不幸丧生者。1970年从北京南口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郭艳玲,当时只有15岁,不久就患上了肾炎,在病床上渡过了兵团的大部分时光。转到地方工作之后,她又几次病发住院,并于1990年8月早逝。这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不过是因为交给地方单位之后,生产建设兵团的印迹逐渐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英年早逝的人即往的兵团病史。

    在这些早逝的人中,既有壮烈的牺牲,也有令人遗憾的死亡。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中,理所当然应该有死者的一席之地。这里暂时就人们的回忆列出几个死亡知青的小传。

 

 

  是烈士死得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给多少牺牲的知识青年授予了烈士称号,因资料所限,难以统计,但一些烈士的生平事迹,还是可以收集到的。

 

    兵团英杜恒昌

 

    杜恒昌(1947-1972年),男,汉族,出身革命军人家庭,中共党员,北京四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6910月放弃参军机会,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牧场落户。1970,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杜恒昌被任命为四连副指导员。

    19712月,杜恒昌率领十余名战士开发无名川。四连接后,大规模开荒,当年种植小麦16000亩,亩产仅30余斤。

    197255日,杜恒昌在草原大火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追记一等功,并成为全兵团学习的英雄。1

 

    )蒙古族姑娘力丁、查日斯

 

力丁(1954-1972年),女,蒙古族,出身革命干部家庭,呼和浩特市二中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因父母还,被拒于生产建设兵团门外。1970年,报考文艺团体,又被一封外调信断送前程。兵团再,写下血书,终被批准,于18714月参加兵团,分配到四十三团四连,后任二排三班班长战友如下回忆:

 

她的名字和她一样简单、纯洁,她虔诚地相信到生产建设兵团是她最辉煌的前途。就是这样一位好姑娘,却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两倍的汗水去接受再教育,因为她戴着一可以教育好的子的桂冠。

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紧张的军事化生活没有压倒她,这种劳动似乎根本不是为了在草原上播种和收获,而纯粹是为了对人进。知青们根本没认识到这种无用功毫无意义,并且比着干,谁也不愿落后一步。力丁为了能早日入团,和自己的好朋友查日斯、杨鸿原商量好,在连队不过多接触,以免被认为是狗嵬子串通一气。为了入团,她累得吐血都不肯上卫生队。着火的当天,她本来有病休息在家,为了接受团组织的考验,她毫不犹豫地奔向火场。

好热呀,热得出不上气,她实在走不动落在队伍后面了。她的好伙伴查日斯、杨鸿原扶着她跑,三个黑帮子弟落后了,力丁意识到他们三个若是赶到火场火已扑灭的严重后果,她拼命地拉着同伴,冲上去了,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填写了那份团员登记表。2

 

力丁到兵团后虽努力工作,一年后仍未加入共青团,无奈地自称入团问不是我不愿意解决,是团的大门不朝我们1972年5月1日,在给同学申丽铭的信中,力丁表示我反正是干好活、学好习就行了,尽量少管闲事。至于入团,我不能低三下四地求他们,能入就入,不行拉倒,反正就这样了实际上,力丁始终没有放弃入团的努力。当年5月5日,草原火起,力丁本来有病休息在家,但为了接受团组织的考验,她毫不犹豫地奔向火场,并在大火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共青团员。3

    查日斯(1953-1972年),女,蒙古族,出身革命干部家庭,呼和浩特市二中68届初中毕业生,与力丁一样因父1969年未能加入兵团,1971年4月被批准参加兵团,分配到四十三团四连,后任班长。

    十三团浆粕厂的兵团战士陈莎莎,经常与力丁、查日斯通信,她的回忆为我们了解死者增加了新的内容:

 

她们从遥远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写来许多信。信中她们乐观地描写着缺少蔬菜的伙食,艰苦繁重的基建任务,被锹把磨得鲜血滴滴的双手。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站在反帝反修的第一线,一切艰苦便烟消云散。我们每一个男孩和女孩又何尝不是这般虔诚地经受着艰苦的磨……

死讯传来的数日之后,我收到了查日斯的最后一封信。她写道初春的白毛风铺天盖地,刮得草原天日不见。因为不能出工,大家便围着火炉算命玩。给她的一卦说是她将永远是这里的人。她说她非常想家、想同学,也许是天气太坏的缘故。这是查日斯第一次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却是这样巧合地应验了。4

 

三)柏永华、单美英——好大姐和小妹

 

    柏永华(1948-1971年),女,北京四十九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70年6月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六师五十七团三连。1971年4月15日,为保护麦种牺牲,被授予烈士称号,追记一等功。

    单美英(1952-1971年),女,内蒙古集宁市铁二中69届初中毕业生,加入兵团后被分配到六师五十七团三连,1971年4月15日,为保护麦种牺牲,被授予烈士称号,追记一等功。

    五十七团煤矿的李正君,一直把柏永华当成大姐姐:

 

1970年6月,在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列车上,我依窗而坐想着心事哎,吃个水果吧随着和蔼的声音,一个大桃子已按在我的手中。我抬起头,对面一位长我34岁的大姐姐正微笑地望着小弟弟,想家了吧?有困难你就找我吧于是,我们聊起来。她叫柏永华,是北京四十九中老高三的学生。她的热情豪爽、成熟稳重,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以后,我被分到兴安岭山区的一个小煤矿,柏永华分到离我不远的农业三连。心里有了不痛快的事,我总想跟她聊聊,可又总是不好意思。

一天,连队发下草绿色的被褥,可被褥的里和面是分开的,还得自己缝上。望着那一大堆棉套和绿布,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同屋人出主意说咱们去找柏大姐没办法,我只好抱着一大摞被褥跟同伴去了三连。

进屋一看,我的天,通铺上已堆满与我手中同样的被褥,不用说,这都是男生们抱来的。一位女知青正在炕上飞针走线地忙活着大姐,又抱来一床,麻烦您了同伴高声一嚷,女知青转过头来,正是柏永华。她看见我,笑着说小弟弟,还习惯吗习惯我用力点点头。

第二天晚上,我收工回来,一床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放在我的炕头。值班的人说,大伙的被褥都是柏大姐做的。很快,柏永华的名字就在连里传开,最后竟传到团部去了。

一天晚点名,排长在队前批评我们这是部队,都是同志,今后不准大姐大妹……我心里想,难道叫柏大姐也错了吗?后来听说,柏大姐也为此挨了批评。5

 

四)富海——永远闲不住的

 

    梁富海(1951-1972年),男,出生于工人家庭,北京市华嘉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8月28日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师一团一连当拖拉机手。1972年9月13日,梁富海为抢救战友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

《兵团战友1973410《崇高的理想,壮丽的青春——雷锋展示梁福海》为题,报导了他的事迹:

 

梁富海,出生于工人家庭,1969年8月28日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师一团一连当拖拉机手。

梁富海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一个工人子弟的本色。他的一把牙刷,还是来兵团以前买的,尼龙丝早已七倒八歪了,还舍不得扔掉。他的衣服、鞋袜,补了一个又一个补丁,还照样穿着。平时,他看见地上有一颗铁钉、一段铁丝都要拣起来

1970年,当梁富海从报纸上看到云南发生了地震的消息后,心里非常难受。他拿出了自己平时积攒的20元津贴费,和其他几个战士一起凑40多元钱,寄给了灾区人民。

在边疆建设的战斗年月里,梁富海总是困难的事情抢着干,艰苦的地方首先到,任务越重,工作越艰苦,他干得越欢

清晨,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侯,是他,迎朝阳,踏露水,来到牲口棚,喂料、铡草,又操起扁担、水桶,给锅炉添水、加煤。

中午,当人们休息的时侯,又是他,不声不响地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一针一线,让战友穿破了的胶鞋重返青春。

夏天,是他,顶烈日,冒酷暑,和大家一起和泥,抹墙;夜晚,又披星戴月,悄悄来到田间地头,为连队守护正在灌浆的庄稼。

天,又是他,战朔风,斗飞雪,和同志们一起,从几十里外给大家拉来了做饭、取暖的煤炭。

一连的干部战士不会忘记,在战友的生命发生危险的时侯,梁富海曾两次挺身而出,舍生忘死,避免了严重的事故,保护了战友的安全。

    一连的干部战士,更加不会忘记1972年9月13驻地附近的贫下中农听说梁富海牺牲了,含着眼泪赶来了,看着他的遗体,颤声说这后生为俺贫下中农作了这么多好事,如今才21岁就死了,我们想你啊

 

五)武绍茹、张淑芬——身献祖国志冲

 

    武绍茹(1953-1970年),女,北京知青,1970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六十二团五连三排,当年6月26日牺牲于洪水中,被授予烈士称号,追认为共产党员。

张淑芬(1953-1970年),女,天津知青,1970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六十二团五连三排,当年6月26日牺牲于洪水中,被授予烈士称号,追认为共青团员。

当时的女生排排长穆凤兰武绍茹、张淑芬以下回忆

 

张淑芬来兵团才两个月时间,别看她个子小,身体弱,平时干什么活都不落人后。刚到兵团就赶上挖大渠,站在比她人还高的渠底往上扔土,每扔一锹都要付出很大气力,况且她从小生长在城市,从没摸过这一人高的铁锹,一天干下来两手血泡,她硬是咬着牙不叫苦。

武绍茹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自幼父母娇惯,兄姐疼爱。来兵团后受苦受累,她每天总是高高兴兴的。寒冬腊月,我们顶着白毛风挖大渠,一镐下去,冻土上只见一个白点,双手虎口上却震出血来,一片殷红。肚皮咕咕叫时炊事班送饭来,每人两个拳头大的窝头,连咸菜也没有。就在这种条件下,武绍茹竟诗性大发,写下蓝天白雪红旗飘,我为革命扛铁锹,脚踏边疆千里土,身献祖国志冲的诗句。6

 

        六)×××——从没想过当烈士

 

        草原大火牺牲69烈士中,一个未被追认共青团员,金环集宁知青建军,但是烈士没有此人名字,转引相关记载于下:

 

一词实在是泛指,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本意我想是指有知识的青年(这知识起码应在初中毕业以上),而到后来,却变成了城市青年到农村去,于是,很多只有小学三、四年级文化,刚抛掉文盲帽子的青年也加入了上山下乡行列。张建军就是这样一个没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

他父母没有正式工作,家里6个孩子,他是老大,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回家,过早地挑起了生活担子。他拉着小车去拣煤渣、拣菜叶,父亲在车站扛大个,他抽空去帮一把,他有力气讲义气,是一把小哥儿们的头。

文化革命开始了,他看到工厂的工人不做工,拿国家的材料干私活,于是,他跳过铁丝网。起初他拿一些废铜烂铁卖钱,越偷胆越大,他开始偷人家的衣服、鸡鸭。终于他被拘留兵团招兵的消息,给他带来一线生机,他带着妹妹死磨硬缠,终于当上了兵团战士,过上了吃饱饭的日子。

在连队的表决心大会上,大家都慷慨激昂地表示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只是悄悄地说了一我上兵团是为了吃饱饭,减轻爹娘的经济负,便遭到全体战士的反对。从此,他站在大家的对立面上。

着火那天,他正因为偷偷跑到妹妹连队去看妹妹而在家写检查,他的文化使他用尽浑身解数也写不出个能过关的检讨来,于是,睡它一天再说着火的喊声把他从梦中惊醒,他没有任何目的,却懂得水火无情的道理。别看他整日牢骚满腹,松松散散,大禁闭室乐为休养的雅兴,几天不劳动,是他求之不得的美事。然而,他又常常为那些因完不成任务而哭鼻子的姑娘把不够数的坯补上。

当他冲上火场之时,没有想到自己会死。他的最大愿望是回到集宁市有一个正式工作,靠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为了这个愿望,他才活着。他死了,灵魂却极安宁,他的弟弟妹妹因为有一个烈士哥哥而被相继安排了工作,父母也有了维持最低生活的抚恤金,所以他不哭反而笑了。

他的碑文比别人更简洁,是69个烈士中唯一没有被追认团员的人,因为他犯有前科,又因为他从未写过入团申请书。7

 

69烈士中追认共青团员马福宏,男,1954年生,呼和浩特知青19714月入伍,四十三团四连文书,追记三等功不知是不是这位张建军,待考。

 

 

  平凡的牺

 

 

没有烈士称号的知识青年,同样死得轰轰烈烈;他们的事迹,同样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沈婉芳——南湖

 

沈婉芳(1952-1972年),女,浙江省平湖县新塍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一师三团三连副班长197294在矿山抢险中牺牲踏着雷锋的脚印成长起来的战南湖女《兵团战特别登载了她的事迹,她的战友们也回忆了她的经历:

 

    沈婉芳出生在浙江平湖县新塍镇一个普通的工人之家,兄妹三人她居中。刚踏入初中校门,就遇上史无前的文化大革命。17岁的她还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憧憬。在一上山下大潮的簇拥下,她毅然离别了美丽富庶的嘉湖平原,到塞外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开始屯垦戍的战斗生活。

    17岁的水乡姑娘,无忧无虑,她渴望的是早日脱胎换骨。于是,不管什么脏活、重活,她都过早地挑了起来。学会了脱坯、挖渠、挑沙、运粪,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塞北的严寒,戈壁的风沙,塑造了一个活的灵魂。第一年她捧到了一五好战的立功喜报,寄给了千里之遥的父老乡亲;第二年仅18岁的沈婉芳担任了管辖11人的一班之长。这就是700个日日夜夜给她的洗礼。

 

    她在日记中写道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永放光彩,在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她这样说,也这样做。无论在农业连队,还是在工业连队,无论在战斗班,还是在炊事班,她都干一行就爱一行,干一行就认认真真地干好这一……

    和沈婉芳在一起生活过的同志,都说沈婉芳身上有一股温暖的春风。这股春风四季常在,暖在人心。井台上,一年四季常有她给同志们洗衣服、刷碗、打水的身影;营房里,她不是忙着整理内务,就是打扫卫生,让大家好好休息;行军路上,她夺过战友的背包,放在自己肩上,一跑就是十几里;战友病了,她比谁都着急,问寒问暖,端茶送水,体贴入……

 

    她确实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更多的丰功伟绩,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兵团女战士,一位天真烂漫的南湖女儿。但她,毕竟为开发边疆,为那个时代,献出了自己的生在沈婉芳的母校平湖新塍中学,召开了一次隆重的追悼会,我们仅能以此寄托对一个死者的哀思。8

 

二)贾凤岗、苏士龙——先走一步,告辞

 

    在黄河中淹死的十七团宣传队的两名知识青年贾凤岗天津知青)苏士龙北京知青,都很有个性。同宣传队的知青皮汉沙回忆道:

 

贾凤岗,在乐队吹笙,得绰。自演《红色娘子军》以来,又改吹单簧管。他是个少言寡语的天津知青,大概是他从小随奶奶长大,养成了他温和、善良、早熟的性格。平日他乐于助人,和蔼可亲,每逢开口,总是先露出两颗小虎牙憨厚地一笑。这天,他似乎有些忧……唉,我这是想我奶奶呢,奶奶可疼我啦,她老人家把我养这么大,多不容易呀,我还没有孝敬过她老人家呢。她天天盼着能在过世前再瞧瞧我,也不知……”

北京69届的知青苏士龙早年丧母,家境不佳。可他性格开朗,长着中等偏高的个子,很有点帅气。用行话讲,舞台形象正适合。因为洪常B角,只要A角的演员洪维民,他总是个备用。队里安排他演一个南霸祝寿一场中的反面角。这天他才从前台下来,让我帮他卸妆。他边换服装边顽皮地对我说皮克,你瞧我命真大,所有给老南(南霸天)祝寿来的家伙都被红军给捉住了,就我先走一步,告辞了说完得意地笑起来。是啊,你先走了一步,你当时为什么要告诉我你先走了一步呢?莫非你真的预感到你将走完你那短暂的人生?难道你真忍心离开这给予了你比家庭更多温暖与真情的集体和伙伴吗?9

 

三)金炳熙——大漠落日

 

    从崖顶失足摔死的四团新华书店浙江知识青年金炳熙,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又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同团的现役军人曹容之以下回忆

 

小金为人沉静谦和,凡大家托付之事无不尽力去办。他是个好学上进的人,书店代销工作又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他不但自己求知若渴,还常常向我推荐新到的好书。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刚到柜,他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这套书陪伴我度过了20多个春秋,给了我不少历史知识,使我受益非浅。

小金除书店代销工作外,摄影是他的第二工作。平日,他怀揣干馒头,身背挎包,爬悬崖,涉沙丘,莽莽苍苍的乌兰布和沙漠上留下了他为兵团建设拍摄资料照片的行行脚印。欣赏小金拍摄大漠落日边疆旅等系列照片也是我们在工余时仅有的几个消遣项目之一。

在我买下《中国通史》埋头研读的第四天,小金同几个战友一起攀上陡峭的岩顶拍摄资料照片。为选择最佳拍摄点,他手举相机步步后退,不慎一脚踩空,从数十丈岩顶上摔下,当场因失血过多而死。

团部和他的母校对小金的后事办得很隆重,将他家乡的政府领导和父母用飞机接来,开了颇具规模的追悼会。我依稀记得小金的父亲在追悼会上说炳熙为兵团建设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他是四团的骄傲,我们为有他这个儿子而感到自豪当时追悼会上,抽咽声四起,有几位女同志甚至痛哭出声。10

 

四)佚名兵团战士——长眠在大青

 

    兵团战士陈润霞,回忆起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战友:

 

他是1969年8月赴内蒙古兵团的北京知青。

他,是我连一名普通的兵团战士,北京石景山人。中等个儿,皮肤黝黑,方圆脸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

至今,我仍能忆起当年他在我连砖窑的脱坯场上干活时的情形:赤着脚,光着上身,手中的铁锹不停地挥动着,浑身沾满了泥水。和泥、脱坯是连里营建任务中劳动强度最大,最脏最累的活儿。塞外的7月,烈日如焰。他的皮肤被晒得脱了皮,手上磨出了又厚又硬的老茧,而他挥汗如雨,在脱坯场上一干就是一天。大家钦佩他的吃苦精神,都夸赞他干活时像个小老虎。一天,团里一位宣传干事路过我连脱坯场时被他这种忘我劳动的干劲深深地感动了,当即取下照相机与他合影。

他喜欢拉二胡。他演奏的水平不亚于专业二胡演员。每到黄昏时刻,当悠扬的琴声从男战士宿舍传来时,全连上下立时沉浸在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劳作了一天的疲乏感顿时消失。

然而,他却走了。那熟悉悦耳的胡琴声也随他而去了。

他走得太早,太匆忙了,竟未来得及享受一下兵团战士3年一次的12天探亲假据当时师部医院诊断,他患的是一种不治之症。死神迫不急待地夺去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战友们为他送行,目送着那辆载着他灵柩的解放牌大卡车向大青山深处驶去。他走时,身着团党委特批给他的一套崭新的兵团战士服装没有任何标志,草绿色平纹棉布做的服装。11

 

五)——听天由

 

    在严冬中掉进深井冻死的原三十二团知识青,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团的知青俞群力有如下回忆:

 

大勇和我一样,也是1969届初中毕业生。其实,我们是1966年小学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一天中学的课也没上,到1969年也算初中毕业了,成了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再教育。

大勇生性好动,一天两顿窝窝头、一顿红薯干,也没改变他活蹦乱跳的性格,还跑去找牧民借马骑。

扎根边疆,脱土坯、盖房子成了到兵团后的首要任务。一块土坯有6、7块普通砖头那样大,我们一天干得腰都直不起来,也就脱个百八十块。大勇虎头虎脑,没两个月就成了全连的脱坯冠军一天300块!盖地基用的石头要到百十里以外的山上去打。记得原来读《欧阳海之歌》时,看到欧阳海抡18磅大锤,能一口气连砸180下,我们还直伸舌头。可现在我们干,一个个也不比欧阳海差,大勇还创下了一口气打380锤的记录。山里条件苦,大勇听说蛇能吃,就抓来蛇,撒上盐和高梁米一块儿蒸着吃。

有大勇在,真是一件乐事。

1971年夏天,一连下了一个多星期大雨。那天晚上,我们吃完晚饭正在屋里打扑克,山洪下来几十个人手挽手站在水里,免得被冲走。一只老鼠费了好大劲,爬到大勇身上,大勇松开手去赶老鼠,一下子给冲出去几十米,幸好被一辆卡车挡住,才大难不死。

1972年秋天,一场草原大火来临,冲天的烟柱在百里之外都能看见。我们全体男战士奉命出击。团参谋长立功心切,让我们连几十个战士迎头去堵冲天大火。大火一来,他指挥司机把车开跑了他怕烧坏了汽车无法交待。我们是跑不了了。两边看不到火的尽头,顺火势跑又跑不过它。大勇已经当了排长,他大喊弟兄们,往火里蹲啊!要不就是死路一条我们鼓足勇气,跟着他钻进火海。过后,我们几十人所有裸露的身体部位都烧起了泡,住进了医院,可我们一个也没死。

转眼几年过去了,招生、招工的事多起来。大勇是排长,很快被推荐上学,可是因为政审时他爷爷辈上有个什么历史问题给卡了下来。招工的可不照顾大勇,来时都带着名单对号入座。大勇既无门路,又无财路,只能听天由命。

1976年冬天,大勇的女朋友也要招工走了。临走时,她和大勇领了结婚大勇送完妻子往回走,尽管顶风冒雪,但团部到连队的路他走过多少趟,并没有迷路。可是因为大雪填平了井口,他失足掉进了10来米深的井里。

人们把大勇拉上来,他的容颜一如当初,冰冷的井底完好地保存了他的遗体,他的脸上甚至还带着笑12

 

 

  他们走时还年轻

 

 

    最沉痛的莫过于对死去战友的追忆。我们不会忘记因各种原因而不幸罹难的数百名兵团战友,这里录下两段兵团战士的话,代表十几万兵团人的心声:

 

他们就这样走了,就这样仓促地走了,仓促得叫人如在梦中,不相信这是真的。而走的方式又太让人心碎了,心碎得叫人肝胆欲裂,悲痛万分。他们本可以不死,但他们真真确确地死了;他们本可以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走完了自己不该走完的人生道路;他们本可以享受到人间的爱和温暖,但他们却把自己的爱过早地、无私地、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大地。他们本可……13

 

离开兵团已十几年了,也颇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唯有他们的死亡令我痛苦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压在心中,愿意忘却,却也不忍轻易忘却。总为这些为堵水渠、为救火、为救羊、为恩恩怨怨、为人世间琐琐碎碎而轻易或是甘愿抛弃生命的男孩和女孩们感到无限惋惜和伤痛;但为这些年轻、活泼的生命之火无谓而过早的熄灭,又岂是伤痛和惋惜所能形容、涵盖的?

常觉得,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市红尘滚滚,人们好忙。除却死者的亲人,大约很少有人再忆起他们了。然而,在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里,一群兵团战友在聚会,一位中年人突然站了起来,说他是代表六十多个在锡盟大火中丧生的战友们来参加聚会的,他们,祝所有的兵团战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还没看清说话人的容貌,眼泪便夺眶而出了。我以为,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早已告别了那个流泪的季节了。14

 

    多年以后,当人们纷纷回去寻找故迹时,总忘不了祭奠那些永远留在那里的战友原二师六十二团知识青年刘连恕写道:

 

查尔泰山脚下,人迹罕至之处,有5座20年来无人问津的坟墓。1992年8月11日,我们天津、北京、呼和浩特市的十几个兵团战友,携儿带女,从呼市驱车赶到了这里。

再不像当年那样列队举手宣誓,也不用高声背踏着烈士的足迹前;没有花圈,没有祭品,只有沉积了20年,越积越浓的兵团战友情。

孩子们吃惊地望着泪眼模糊的父母!一片沉寂……

我们默默地给坟墓填石、培土,默默地擦拭着一块块墓碑:生于1953年,逝于1970诗情扬溢的武绍茹,活泼可爱的张淑芬,爱说爱笑的张维仁,书法特棒的段静平,顽皮好动的张国当年,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如今,我们已成家立业,各得其所,他们却静静地长眠了20

我对儿子说,他们与你现在一样大,也是17岁。儿子默然,含泪无……

晚上,儿子写了一首诗,献给这次逝去的与活着的兵团战友的聚会,虽诗句稚嫩,却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心情:

举杯,为了相聚

为了这次实现了的希冀。

难忘往事,

那些欢愉,那些悲……

往昔的脚步有了归宿,

今日的努力尚无结局。

忘掉痛苦,

把梦装在杯中举起。

星闪过几点,

风吹过几缕,

纷杂的身影已消散,

共醉的欢乐早逝去。

明日,依然各奔东西,

继续忙碌,继续执迷。

人世匆匆,

总不忘后会有期。

 

 

 

 

 

 

 

 

 

 

 

 

 

 

 

 

 

 

 

 

三十  百人话兵团

 

 

 

1991321日,《内蒙古日报》刊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征稿启事。

 

 

  兵团回忆录

 

 

    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后,在他们的面前是一个新战场:在严重的就业形势下拼搏,在茫茫人海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几乎每一个人又都加上了一段新的奋斗史。面对社会的抗争,不断地调整位置,不断地进行试验,一次次改变人生旅途,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

旧日的经历毕竟难以抹去,从兵团知青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们,没有忽视兵团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于是在骤然兴起知青文中,有兵团文的一席之地。80年代以来,一批优秀的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其中不乏有关内蒙古兵团作品。王亚卓事件的受害者之一邢卓,在《雪纷纷》中叙述了难忘的经历;曾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立志要真实地描写自己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经历,于是就有了《血色黄昏》。女作家乔雪竹,亦以她的兵团经历,写下了《郝依拉宝格达山的传说》等作品。

知识青年的群体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相当强烈的。以内蒙古插队知识青年为主力编纂的《草原启示录》,19917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内蒙古兵团知青的几十篇回忆文章。

蒙古兵团的战友们决心共同追忆昔日的经历,并在1991321日的《内蒙古日报》上公开登出了《草原在我心中》征稿启事:

 

20年前,数以万计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热血,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成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他们顶风霜,冒雨雪,艰苦奋斗,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抛下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热情,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经历。为了更好地展现这段曲折而艰难的战斗历程,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回忆录《草原在我心中》。希望广大兵团战友拿起笔,写出在那段历史中自己感受最深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故事,使这部书成为记载生产建设兵团这一特定历史产物的史料,以告诉历史,告诉后人。

一、征稿时间及对象:自启事登报之日起到1991年5月底止。征稿面向所有有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生活经历者。

二、稿件体裁及内容:稿件一律为纪实性回忆录,以记录当年亲身感受的兵团生活为主,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三、同时征集当年兵团生活照片。应征照片请在背面写上说明,另请写明拍摄者姓名和通讯地址。

 

征稿启事登出后,几百份文稿从四面八方飞到了组稿者手中。1992年8月,《草原在我心中》改名,经贺鹏、陈广斌编辑,以《绿色的浪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之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一师四团的各地知青,还联合内部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戈壁岁月--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生活纪实》,由宫异娟、黄建军主编。

    篇回忆,交织着爱、恨、悲、叹,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笔者都对自己的兵团经历刻骨难忘,这就是所谓兵团情。我们从《草原启示录》《绿色的浪漫》和《戈壁岁月》中选出了一部分言论,加上一些出自其他方面的议论,构成百人话兵,并以此作为对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和兵团生活的总体评价。

 

 

  昨日星辰

 

 

    正如《绿色的浪漫》编者所说在当年曾奋斗在塞北的知识青年的心目中,内蒙古永远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山有情,水有情,花有情,草有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铭记着他们青春的倩影在兵团人的笔下,不但有种种对草原和大漠的依恋之情,更有对青春时光的珍惜之意

 

今天,我看见《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征稿启示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不能寐。一幕幕往事在眼前浮现,仿佛又回到了离别18年的内蒙古草原,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乌拉盖地区

                              ——六师直属机砖厂于德安

 

如果说新疆像一团火,陕北像一座山,江南像一幅画,那么,内蒙古,她像一首诗蓝天、白云、碧草、羊她又像一位母亲,深沉、宽广、博大、丰腴。她哺育出的儿女,勇敢、坚韧、勤劳、豪放。

                          ——兵团化纤厂倪小莉

 

我很骄傲地对女儿说内蒙古草原曾是妈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它离北京很远很远,那里有美丽的花草,有一望无际的土地,有沙枣树,沙枣的花很香,有蓝天白云,还有数不清的牛……”

                              ——二师十二团冯有香

 

1970年下乡之前,我只从电影、画报上欣赏过绿意浓郁花草缤纷的草原,它留给我美的印象,但仅此而已。现在,任何关于草原的图象和文字,都会在我心中引发出暖暖的熟悉的情感,仿佛初恋的少女面对着情人,因为我在草原生活过。草原曾用它宽广的胸怀把我们拥抱,而我们也将青春的生命融入它的血脉。后来,我们走出了草原,以为从此和草原诀别了。可是,当我们走出一个个困境,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境界时,蓦然回首,我们发现,草原的绿色已融入了我们的生命,草原的广袤已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草原的冷峻已铸就了我们的筋骨。因此,我们总是年轻,总是浪漫,生命中充满了绿色。

                          ——六师五十二团黄爱民

 

4年的北疆生活,我们沐浴过多少回草原上的雨啊!我们在雨中播种,我们在雨中收获,我们在雨中谈论理想和前途,我们在雨中共享艰苦和欢乐。是草原上的雨锻炼了我的身体,是草原上的雨磨练了我的意志,是草原上的雨教我怎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我怀念草原上的雨,更怀念大草原上雨中的兵团生活。

                              ——六师五十二团黄瑞亮

 

十几年过去了,那一片金灿灿的黄花地,时常萦绕脑际,令人难忘、追忆。

从霍林河畔到乌拉盖兵团师部的路上有一片黄花盼到一个假日,约几位同乡、挚友到黄花地,领略陶潜笔下的山乡野趣,远离了扰人的政治说教,抛开了尘世的纷争烦恼,浑身都有种难言的畅快,仿佛灵魂也被净化……

哦,那片可爱的黄花地哟!

                              ——六师候书燕

 

看见黄河,就有一种难言的情感在心中翻腾。是思念?是怨恨?我自己也说不清

我想对她说:你不该这样沉默,这样永远的沉默。只有你啊黄河,最了解我们这一代兵团战士的心,最清楚20多年前在中滩大地上,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营地中,我们怎样渡过了自己的青春。

                              ——二师十七团皮汉沙

 

每当我翻看在内兵团工作时的影集时,眼前就浮现出那无边的盐碱滩和那改造后的万亩良田。我曾在那里渡过难忘的艰苦岁月!那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多少酸甜苦辣,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唯有那黄河边上的无名小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终生难忘。

                              ——兵团发电厂白金城

 

我想起唐代诗人王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的名句。兵团战士踏破千古荒漠,遍撒绿色生命、幸福种子的业绩,是古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四师三十四团郝润英

 

谁说岁月无情,谁说青春无悔?

忘不了乌兰布和的情思,

心灵里永远有你的位……

                          一师三团张昌鹏

 

我们把妙龄献给了乌兰布和,希望她那古老的身躯在注入了上万人青春的血汗后化成一片绿州。那是梦呓吗?不!那是我们的一片赤诚,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狂想曲,是现在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历史的骄傲。

                          ——一师四团唐满

 

十六、七到二十三、四岁,稚嫩的、招人羡、惹人爱的年纪。我把她给了内蒙古边疆,投进了兵团的热土。她不壮丽,也不辉煌,平常的像草原上的一朵小花,黄黄的,淡淡的,一缕清香,久久不……

——兵团化纤厂倪小路

 

16岁的我,踏上了人生的起跑线,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内蒙古大沙漠。想象中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的情景成了泡影,怎么办?只有干战天斗,入党提干,我还曾代表山东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出席了济南市妇女代表大会。那令人自豪的8年,使我终生难忘!

                          ——一师一团孙四英

 

我在那里4年,入了团,入了党,当了小干部。我像苦行僧一样抑制了我作为人就会有的所有欲望。我不敢想父母,那是扎根思想不牢固的表现;我不敢漂亮,不敢照镜子,那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流毒;上台前,我用宽松紧带把胸部勒紧,为的是不让自己太显露出是女人;有男孩子写来情书求爱,我怕违反纪律,毫不犹豫地交给了指导我做过多少荒唐可笑的事,可今天却件件难以让我忘怀。

                          ——内蒙古兵团赵远红

 

我是因为进入兵团而走上仕途的,那段岁月,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它因此也成为我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内蒙古兵团王建军

 

想忘掉的,总是记忆犹新。

想记住的,却是残缺不全。

我认命,终究是人生最好的八年。

                          ——二师十三团李大友

 

光阴如梭,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珍藏着充满了甜酸苦辣的兵团服,每当翻箱倒柜整理衣物时,总是特地把它拿出来,摸一摸,端详一阵。等儿子长大了,我一定把兵团绿的故事讲给他听。

                              ——二师刘语今

 

兵团生活像一部雄浑的交响诗,展现出一幅宏伟的人生画卷。那雨雪风暴,那忧思烦恼,像一首庄重、抒情的咏叹调,蕴藏着生活的哲理,提炼着人生的真谛。而那战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纯情,那幽默,那洒脱,却又像一支支明丽、欢乐的诙谐曲,散发着战友情谊的芳香,凝结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这些乐曲诞生在我们青春的晨曦中,闪烁在我们成熟的岁月里,还会陪伴我们走向金色的黄昏。

                          ——内蒙古兵团陆佩玲

 

            仿佛已经很遥远了。

            再也看不见兵团战友

            那宽大的军服那匆忙的身影。

            看不见那笨重的锹头那僵硬的土地,

            看不见那青春的笑脸那红柳窝棚。

            然而这一切都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它在我们心中呼唤,

            呼唤人生那珍贵的岁月,

            呼唤心中那深深的恋情。

            那时我们不知道打扮,

            不知道时装、舞会和卡OK

            只知道耕耘只知道播种,

            只知道梦想一个金色的收成。

            我们把青春和理想写在北疆的冻土上,

            我们把情和爱交给茫茫草原凛冽的寒风。

            请不要说牺牲的太多了,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收获了高尚收获了忠诚,

            收获了勇猛顽强以及北方男子汉的铁骨铮铮。

            经过艰苦磨练的一代强者,

            未来的大厦

            将由我们支撑。

——原《兵团战友社火华现役干部)

 

            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的父辈是如何艰苦创业的。

                    ——二师十九团耿贤民(现役干部)

 

经过兵团艰难困苦的锻炼,磨练了意志,读懂了人生,回城仍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二师十九团岳雨林(现役干部)

 

 

  悠悠战友情

 

 

    当年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的兵团战友,如今已经人各一方,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战友之情并没有淡漠。一说起兵团就激动,时不时想着战友大聚会;甚至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假如有一天,一个连,甚至一个团的战友们全回故地,按原有的编制就位,重操起昔日的工具,再来个战天斗地,再来同一条战”…战友的情谊,永存在兵团人的心中

 

公元1989年9月15日,来自平湖、桐乡、海宁、嘉兴、湖洲的近200兵团战,相聚址嘉兴南湖,在嘉兴市工业贸易中心大楼的大型会议室里,举办了一赴内蒙兵团20年团聚

20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清一兵团绿的小伙子、大姑娘,现都已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了。大家互相之间滔滔不绝,喧笑不已。为筹备这次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还特意请内蒙的朋友拍摄了一套今日农场的照片,今昔对比,感慨不已。一兵团战士之,又把我们带到屯垦戍的年代。

                          ——一师三团沈容维

 

1991年5月12日,在呼和浩特的沙头老兵喜相聚,当年在新安镇工作的张桂香也携女赶来。这次聚首消除了我心底的恐惧:我曾像孩子一样抵制战友见面,怕岁月改变了我心中留下的昔日光辉形象。那天我才明白,岁月可以改变容貌,但改变不了依稀尚存的当年风采,减弱不了战友深情。人可老,心中的一切却依旧年轻。这时我想见所有战友,想再回沙……

                              ——二师十二团多志

 

在集体生活中最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出门在外同样离不开朋友们的友谊。我和几个朋友在兵团结成的友谊之情,不论相隔多少年,依然如故,我们是患难与共的真正挚友。现在我常想起当年在一起的朋时常想起曾给予我帮助的兵团战友们。

                          ——内蒙古兵团韩光艳

 

我们兵团和群众的鱼水情是鼓励我刻苦钻研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支柱。

                              ——二师十二团孔凤云

 

艰苦的边疆生活,很少有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和遐想,而更多的是使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粗犷白毛的肆虐,严冬的冷酷,生活的艰辛。然而在艰苦的生活中结下的战友间的情谊,却使我们永远难忘,并使我们常常怀念那段生现在,当年那些朝夕相伴的战友,有的已成为省、局级干部,有的已成为名演员、大作家,当然也有的在小店小厂里默默地奉献着一切,但社会地位的差异,并没有在我们之间造成隔阂、偏见、歧视。一,使我们仿佛回到了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一,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艰苦但也充满友情的兵团生活;一将使我们遥隔千里的心永远紧紧相连。

                              ——二师十二团伊宾

 

那时知青们之间情真意厚,相濡以沫,这是我们经历过兵团艰苦岁月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到的。也只有在那时,我才尝到了人生酸、甜、苦、的味道。

                          ——一师一团薄树文

 

因为是中年人了,对青年时代的怀念之情更会与日俱增虽为历史的产物,可那段生活的确难忘,患难战友的情感超过共事多年的同志甚至自己的亲人。再过20年,我相信,我们对昔日战斗过的第二故乡和患难与共的怀念会更深、更……

                          ——一师一团金琦

 

提起笔来,那历历在目的往事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更加怀念当年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有的人我虽然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姓名,有的人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今天,那群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青年已40多岁了,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四师三十四团苑凌汗(现役干部)

 

 

  有兵团这碗酒垫底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在多年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中,知识青年所得到的最大收获,应该说是他们具有了对任何环境的适应性和挑战性,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艰苦生活的磨难,政治风云的变幻,个人地位的上下,再苦再难,他们都一一应付过来了,并且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他们不仅能在逆境中调节自我,即使在社会最底层也可以找到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调;又能不时地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地抓住一切机会,迅速改变自己的状况;更能在顺境中瞻前顾后,把握自我,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我在兵团生活了7年,当我提起这段经历时,常有人怜惜地说你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吧却总不以为然地答到那算不了什麽,那时我年轻,身体结……”

                              ——内蒙古兵团谢文伟

 

祖国的北疆对得起我们,她那艰苦的生活把我们的筋骨磨练得更加结实;她没有造就出好吃懒做的酒囊饭袋,圆滑的市井痞子,她凭借着天然的地理坏境培养出了一大批不畏严寒酷暑的人,锤炼出一大帮不知什么叫难的人。

                          ——一师五团王爱民

 

10年的兵团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锤炼了一颗红心,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我把最美妙的青春献给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事业。至今一想起兵团那火热的生活,心情就格外地激动,浑身充满了力量,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

                          ——三师二十一团王岭群

 

20年来,不论是在兵团喂猪、放羊、脱土坯、打石头、伐木、扑救烈火,还是在离开兵团后遇到的任何挫折、坎坷,我都咬着牙闯了过来。我深信,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了我。这就是我至今仍旧怀恋、珍惜草原上收获季节的全部情由。

                          ——六师五十五团李桂芳

 

正是兵团的艰苦磨练,使我在回京后做公共汽车售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乘客服务,树立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乘客一时为的思想,因此,连续7年被评为场、公司先进生产者,服务标兵。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服务标兵。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二师十二团王芳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做官不为民,那要官干什么?能为群众干点实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算对得起10年兵团艰苦环境对我的教育,也不愧为一名当年朱连长手下的兵。

                          ——一师三团朱金海

 

我喜欢阳光,喜欢透明的空气,喜欢明朗的事,开朗的人。我这种性格的形成应归功于我在兵团当过新闻报导员。

                              ——三师二十一团童英华

 

无论是坐在伦敦某家大公司的豪华谈判间与外商唇枪舌战,还是漫步在碧波荡漾的瑞士日内瓦湖畔;无论是在意大利罗马国际机场继续登程,还是在香港夹在各种肤色的人流中匆匆行走,我总是忘不了近5年的兵团生活,那些充满着痛苦、欢乐、惆怅、憧憬的日子。毕竟这一段生活历程留给我的记忆太深刻了。我把19岁到24岁这段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兵团,兵团也给我铸就了一生的生活信条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师二十一团扬益润

 

由于去了建设兵团,终于错过了当兵的时机,而且也过早地失去了在中学学习的机会,粉碎了五彩缤纷。这个打击曾长时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痛苦的思索之后,又经过若干年的奋斗,使我有所得、有所悟。生活的道路有千万条,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努力去追求,理想的风帆便会载着你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师十八团周伟

 

有时仰望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也感到一种高不可攀;穿行于京城四通八达的小胡同里,也感到一种拥挤的压抑。因此,我就愈加不能忘怀那初到大漠的感受,愈加不能忘怀当年那一方净土。多少年来,我始终虔诚地信奉着大漠给予我的质朴与真诚,始终保持着大漠赐给我的勇气和力量。

                          ——一师四团梁良

 

内蒙古呆8年死里逃竟有3次。

也许经历了生死场,对身外之物也就淡多了。生命本不必看得太重,若整日价谈癌色变、吃药成瘾,照营养学烧菜烧得索然无味,跟张天师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活得反而太累……

                          ——六师五十二团陈晓光

 

每当我同战友们聚会时,总是讲不完的过去、现在、将来。不论在什么岗位上,这些下过乡、去过兵团的人,还是那么能干,那么顽强,大部分是骨干、核心。因为他们吃过苦,受过锻炼,更体会到今日的甜来之不易。他们还将继续奋斗,不知何日是尽……

                          ——一师一团武杰

 

    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再有什么样的苦也已经不觉得。

    我们受了那么多的难,还有什么样的困难能挡住我们?

    老天爷既然给了我们特殊的命运,那么也必将造就特殊的一代。

                              ——二师十三团唐建国

 

当年的兵团战士都常说一句俏皮话有兵团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细想起来,不无道理。漫漫兵团路,广袤天地间,结交各地战友,学习十八班武艺,了解社会大观,懂得做人道理。如果留心锻炼垫底,不放弃一次机会,珍惜每一个岗位,这个底就可以垫得厚实、坚固。

                      ——二师十三团任亚平

 

 

  不只是为了重温旧梦

 

 

    昔日兵团战士的回访故地,近几年时兴起来。有的独来独往,有的结伴而行。足履青春时光的热土,感慨万千

 

记得我即将离开内蒙古大草原的那一刻,我心中曾暗自感叹啊!可爱的大草原,我终于离开了你而今,当回首往事,我不由心中萌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回内蒙看看,回去寻找我的足迹,我的苦辣酸甜,寻找我曾编织的青春的梦

                          ——内蒙古兵团陈润霞

 

今年是咱们去兵团整整20周年,距我最退离开那里也有11年了。早就听说巴盟河套农村改革以后变化不小,但不知道咱们团和咱们连的情况怎么样,一直都想回去看看。7月里,我趁到呼和浩特出差的机会顺便去乌拉特前旗转了一圈,回乡的愿望实现了。

礼堂正门上高高屯垦戍四个大字仍旧清晰可见,看来它们是十几年时光中这里一切变化的见证者。我心里一动,时间可以掩埋已经过去的很多事情,但有些东西却仍会在时光流逝的沙梁上闪动。至少兵团撤离十几年以后,用我们双手烧制的砖所盖成的那些房屋,与乌拉山那一边高大的电厂、化肥厂一道,还在证明我们当年的存在,这不是让人欣慰的事情吗?

                              ——二师十四团荣朝和

 

1977年我离开兵团后有一次回连,汽车路过乌加河时,我扒在车窗上使劲往河里看什么呢?黄河水年复一年地流着,河套灌区的庄稼青了又黄了。以后的人们也许不再知道我们,历史也许会忽略我们,只是我们自己,仍旧时不时地提起乌加河,提起兵团,尽管那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内蒙古兵团钟嘉

 

 

  十年后论是非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特殊产物。兵团人没有回避兵团的功过问题,而是结合上山下乡运动,对兵团的组织形式、生产业绩、现役军人的表现,等等,发表了明快的看法(尽管不少看法是不一致的)

 

有人把上山下乡运动比席佛西的石头,他们被一位巨人滚上山顶,又被巨人从山顶上推下来,他们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却又是那么虔诚地相信,这种滚动是他们这一代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可是,当他们在滚动中遍体鳞伤的时候,狂热的头脑开始冷却,急剧地冷却,他们对这种毫无目的的滚动开始发生怀疑,这是本能的清醒。他们一边舔拭着自己的伤口,一边向席佛西斯,也向他们自己发问,是发至心灵深处的质问这种滚动的目的何在

                          ——五师四十三团金环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成立,到1975年底领导体制改变移交地方管理,存在了大约7年的时间。10余万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兵团存在动乱那特殊的年代里,我们有过狂热盲从,有过困惑迷惘,但是更多的是冷静思索和振作起来。兵团的劳动和生活是艰苦的,我们有过疲乏厌倦,有过牢骚怪话,但更多的是忘我劳动和艰苦创业;兵团是一个由多种人员身分组成的小社会,我们看到过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感受过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但更多看到的是凛然正气和美好事物,更多感受到的是集体温暖和人间真情。

我想,这大概就是曾在兵团工作、生活过的知识青年至今还怀念那段经历的原因。

                          ——三师二十一团刘建禄

 

习惯于追求,习惯于反思,这实在难为了一代知青,也铸就了一代知青。

14-22岁的青少年,在险恶人灾的高层决策中被激发,被蒙迫,被归纳于一处,度过了自己人格成长的重要时光。知青们凭着强烈的生存意识,表现出顽强的应变力、耐受力。好在当年的愚昧与倾倒少年的红色碑坊颇具魔力,无论激进、幻想,还是麻木,客观上都构成了知青心理的防御层,在传统教育和文革价值潮的导向下,他们全身心地承受了一切磨难。

林彪事件的震撼,使长久以来浸在知青头脑里的美丽、沉重、飘渺、固执的红色迷梦被无情破译。成串的系列质疑如利箭穿透了不可一世的理想外壳。在这惨烈的观念更替中,理智开始正视现实,最终酿出了兵团后来的残破结局。

                    ——二师十三团朱箐箐

 

戈壁屯垦7年,我们对沙漠的改造仍是沿袭绿化造林,用红柳、骆驼刺、梭梭柴等植被固沙的老方法。开垦沙漠在中外历史上都有惨痛的教训,当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时宣扬什6个师,60个团,60万人,投资6亿元,开600万亩土地,屯垦戍边,寓兵于,这不能不说是决策的失误。究其原因,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惆怅不已。

——一师四团曹荣之(现役干部)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吃过大苦,流过大。作证的,除了乌兰布和的包尔套勒盖,还有那许许多多的腰肌劳损、妇女病和关节炎。但是,全部的努力,并没有换边疆赛江。耳闻的仍是西北风的呼啸,目睹的仍是一片旧容颜。要说兵团建设的成就,只看那几十万人工挖出的排干,到来年还有多少深浅。

这结果对于我们,不啻是岁月流逝,青春虚度,皱纹平……

登上南归的列车,心里没有喜怒哀乐。似乎只有一片空白,一片麻木。奋斗的追求终止了,努力的探索只找到了失落。失败了,还有什么可说?7000里的空间尚能归返,3650个日日夜夜又怎能倒流?

10年的青春,为何化作了泡影?

我们承担了损失,可谁来承担责任?


[1]  《兵团战友报》1973年1月9日专版报道;金环:《草原魂》,《绿色的浪漫》,第8-9页。

[2]  金环:《草原魂》,《绿色的浪漫》,第8-9页。

[3]  《知青书信选编》,第142-143159-160171-172页。

[4]  陈莎莎:《流泪的季节》,《绿色的浪漫》,第536-537页。

[5]  正君:《永不拆洗的褥子》,《草原启示录》,第236-238页。

[6]  穆凤兰:《水在哭泣》,《绿色的浪漫》,第282-283页。

[7]  金环:《草原魂》,《绿色的浪漫》,第11-12页。

[8]  沈荣维:《南湖女儿》,《绿色的浪漫》,第365-376页。

[9]  皮汉沙:《黄河,请为我们作证》,《绿色的浪漫》,第287-291页。

[10]  曹荣之:《兵团七年撷英录》,《绿色的浪漫》,第377-378页。

[11]  陈润霞:《长眠大青山》,《绿色的浪漫》,第73-74页。

[12]  俞群力:《大勇》,《草原启示录》,第219-221页。

[13]  冯玉楼:《追赶太阳的人》,《绿色的浪漫》,第22页。

[14]  陈莎莎:《流泪的季节》,《绿色的浪漫》,第536-538页。

2023年6月11日 09: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