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团 战 友
BINGTUAN.COM

【游记】初夏的奈良

网站首页    战友原创    小说、散文、游记    【游记】初夏的奈良

平湖秋月

 

 

       今年六月中,我家老汉去北海道参加同学会,我也趁机混迹其中。

       说起北海道,一般的文字后缀是风光或温泉,这些在别处也有。只是北海道对这两样自然馈赠的保护值得在旅游开发中予以借鉴。

       为了北海道还看了一遍老电影《幸福的黄手帕》,那里面有许多北海道风光,不过城市建设现在已时尚了许多。重看高仓健,以及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是蛮快乐的。

       回程途径京都和奈良,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触很深,忍不住浅浅记下几笔:


 

初夏的奈良


 

       原以为此行奈良只是离开时的机场所在地,没想到会在此停留。这个停留,成为意外的惊喜!

       奈良Nara,古称“大和”,这里曾经是古代日本的首都:平城京。对于“大和”民族来说,这里有他们精神的源流。

       到奈良是下午,下火车上出租只说两个词:“奈良饭店”,司机就“哈伊”起步了,完全不需要地址地图比比划划,可见这家酒店的知名度。到了酒店,渐渐明白“知名度”这个词在这里有点轻。酒店是两层的木建筑,黑瓦飞檐依山面水筑于山坡,四周绿荫掩映。车未停,服务生已迎了出来,微笑谦恭尽责自不必言,所有的行李都上了他们的车,登记后将由他们送往每个房间。走进去,有点像电影里古老家族的老宅,也像有了年头的博物馆,古旧、静谧、优雅、色调偏暗。墙上有些老画黯淡到不大看得清。天花板很高,会客厅很大,厅里满是暗绿色旧沙发,壁炉里的火是假的,老式的吊扇在空中旋转,发出呼呼的声音让人怀旧。有一架立式打开的老钢琴,纸牌上写着:1921年。上方挂了一幅照片,是胖胖的老年爱因斯坦正在弹这架钢琴的背影。忍不住想去触一下琴键,看看是否还能发音?日语常常有这样的功能,虽然不懂但也可悟:“请勿触碰。”

       背影,在这家108岁的老饭店里犹如魅影重重,墙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旧报纸微微泛黄。许多熟悉的名字都曾在此停留,如英国的爱德华八世、玛格丽特皇后、亚历山德拉皇后、罗素、奥黛丽・赫本;有从美国来的查理・卓别林、马龙・白兰度、海伦・凯勒、理查德・尼克松;还有德国的爱因斯坦;印度首相尼赫鲁;1970年的罗马教皇;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当代的邓小平、胡锦涛……(背影名单太长,略。);日本皇室也偏爱这里,墙上他们的照片最多,最近的三代人都在这里留下身影,凡重大事件如皇家婚礼、接待重要来宾等常常喜欢安排在此。这不显山不露水的酒店,百年来可谓风起云涌。同时,它给了我这座城市的基调。


(图片源自网络)

 

       带着酒店的推荐去晚餐,一路上人烟稀少,与初到京都的夜晚形成强烈对比。推荐的原来是一家药膳馆子,进门就是一厨药酒,梅酒、菊酒、人参酒、龙眼酒、金橘酒、紫苏酒……,酒瓶上的标签让人看懂一半,是中国的气息还是日本的?在日本常常有这样让人恍惚的片刻。小馆子布置得温馨雅致,看得出是一个家庭在经营,此时还没有客人。大家认真地把菜单翻来覆去,讨论了一番乌骨鸡是怎么回事?好像每个人都对药膳找不到感觉,只好喝了人家的茶还是抱歉地退了出来。

       一路上看到的饭馆好多家正在关门,而天色才刚刚暗下来,是旅游淡季还是这里民风如此?好生奇怪!最后进了“江户川—东京风鳗料理”,结果很重要:不用说,赞声四起!不爱吃鳗鱼的我,把鳗鱼饭吃得干干净净(前一天,套餐有两个饭团,只吃了半个。)。鳗鱼饭被称为“日本夏天的风物诗”(因为5—10月是鳗鱼的捕捞期),而奈良的鳗鱼饭又很有名,果然名不虚传!

       回家路上,对谷歌的GPS抗议了一番,就算是饭后散步吧,围着饭店绕了个大圈子。一路上只有我们六个人,没人可供问路。路灯下,白色的夹竹桃花绽放如雪。

 

 

 

 

       在奈良停留的时间总共只有20小时,但还是收获颇丰!流水记下:

 

一、兴福寺

 

       百度百科(摘录):“日本法相宗大本山。天智天皇八年(669),藤原镰足之嫡室镜女王继镰足遗志,于山城山阶村陶原(今京都市山科区东野之地)建立山阶寺,安置丈六释迦像。此即本寺滥觞。天武天皇元年(672)将此寺移至大和高市郡厩参(今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剑池附近),改称厩参寺。和铜三年(710),迁都平城京之际,藤原不比等复移寺址至现地,且易名为兴福寺。此后,随着藤原氏之隆盛而兴隆,成为南都七大寺之一,并为法相、俱舍教学之中心道场。明宗十五年(1882)独立,成为法相宗大本山。

       ……本寺多次遭回禄之灾,现存建筑物有中金堂、东金堂、南圆堂、北圆堂、五重塔、三重塔、大御堂(菩提院,俗称十三钟)等。其中,北圆堂、三重塔为镰仓中期再建;东金堂、五重塔则为室町初期再建。本寺寺宝丰富,现存国宝、重要文化财级之贵重文物多达百余件。”

       日本的名寺常常有迁移史,兴福寺公元669年原建于京都,公元710年迁移到奈良,我好奇的是他们是怎样迁移的?是把房子拆了,把木头全部搬过来吗?那么新建一座不是更省事吗?反正还易名的。


(图片来自网络)

 

       正值日本的维修期(旅游淡季),有许多“堂”是无法进入的,我们“有料”进入的是“东金堂”。(日语中“无料”是免费;“有料”则购票。)

       兴福寺的五重塔,建于公元730 年,是今天奈良市的标志。塔高50.8 米。该塔历经战火,屡毁屡建,今天的塔重建于1426 年。旁边的三重塔与它颜色相当,大概也是同时代的建筑。

       在这里供奉的有释迦、药师、阿弥陀、弥勒等塑像。(寺内禁止拍照)

 

 


二、奈良町传统住宅


       这一带的街面都不宽,房子最多两层,如果用瑞士小镇的眼光来看,很是简陋单调。最给人印象凌乱的是七拉八扯的电线,这种无序感觉很不现代。街边不时会出现一个供祭奠的小庭院,门楣上写着供奉的神,如:“道祖神”,庭院内有树木花草、石灯石塔、祈愿的木头牌位等等,但没有塑像。与神为邻,静寂中也有暖意。不管是街还是舍,依然是少见人影。

       就这样偶遇“奈良町传统住宅”。从外观上看,是临街一座黑瓦木墙两层的普通民居,门边竖着一块木牌:“入场无料”,就是这块木牌让我们意识到可以入内参观。有一页小小的简介,它的小档案这样写:

       “1917年  诞生于奈良町  传统住宅(门面房)

       奈良町中的传统住宅正在不断减少,能够以这样的形式迎接大家的到来,我感到非常高兴。

       希望可以将曾经那些季节变化中注重手工劳动的珍贵时光延伸至未来。

       ……

       我将和大家一起迎接下一个100年的到来。”

 

传统住宅的入口

 

       简介中没有介绍它的历史,如它曾经的主人?现在属于谁?听说房主是一位富商,热爱传统建筑,现在把房子捐献出来供参观是为了将传统建筑更好地保留下去。虔心感谢房主具有历史意义的心愿!让我们得以在此走进奈良民居的过往。

       奈良的过往里有我们古代的声息!人们讲:“京都看宋,奈良看唐。”因为京都曾在战乱中毁了大部分唐代建筑,后来他们在宋代重建。而奈良成为保留唐代建筑最多的地方。 在京都奈良禁不住思念梁思成,感谢他在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同时,用口头和书面文件(地标绘图)的方式保护了京都和奈良!

 


       在这座100岁的民居里,我看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进门是个小小的天井,石板铺地,花、树、石的布置错落有致。一条长长的通道,右边是至今还在用的烧木柴的炉灶,式样和中国曾经遍布城乡的灶台很相似,但烧火的灶口很讲究,有铁门。不知是百年前就这样?还是后来的改造?左边是一架很大的木碗橱(包括菜厨)和洗碗池。房间的榻榻米离地大概有半米,据说下面是架空的,脱鞋入内。屋内的公共空间很大,喝茶、饮食、读书、下棋、祭祀、储藏都有分别的区域;卧室相对比较小;不同大小的房间有不少;所有地面都铺着横竖交叉的草席。房内横梁的高度离我的头顶只约一拳,高个子的老浦和袁伟都必须弯腰。不过天花板并不算低矮。


横梁是这么高,但天花板不是

 

       房子有两层,上层现在是办公室,开放部分是不大的两个房间。上楼的时候发现楼梯又窄又陡,大概在45度以上,想到外婆家的木房子里也是这样的。有意思的是连接两个房间的“门”小到如同一个洞口,要爬着才能进入。于是讨论:里面的房间是狗狗的房间吗?似乎不需要那么大,而且在楼上也不实用;是仓库吗?因为另一边可以下楼,那么这个洞口就是通风用的;或是孩子们的活动室?他们游戏般的进出也是一种解释;大家孩童般地爬进爬出了一番,别是开心。这个房屋曾经住过多少人?从面积和隔间来看应该是个大家族,或是几代同堂。

 

 

       这个建筑最用心的地方是庭院以及庭院与房屋的连接。环绕房屋从南到东都是庭院,院内各种树木花草、流水卧石、廊亭苔径,所有一切都像是放大了的盆景,精致典雅。没有苏州园林的繁复华丽,也没有皇家园林的辽阔贵气。窄而长的庭院朴素、疏朗、清雅、天然。房间和庭院通过各式花窗和移门连接成一体。(算上进门的小天井,民居是三面通透犹如被自然环抱。)因为窗多,门多(移门就像是现代的落地窗)。屋内的采光很好。当时是上午,见阳光可以深深地射进来。

 

 

       在屋内行走,见每一个角落、角度都如诗如画如禅;一扇扇花窗和门都如画框,初夏奈良的自然风光就像移步换景的画展,在民居内一一展卷。在草席上盘腿坐下来,观看门框外的天光树影,看小小介绍里写有中国农历的二十四气节,体会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将曾经那些季节变化中注重手工劳动的珍贵时光延伸至未来。”现在,正是一百年前的未来。

       墙上有一幅木框内的书法:“芒种”,书法前的花瓶里插着应时的鲜花,看一眼日历眼下正是芒种将尽的时节。明天就是夏至了,相信明天这里的书法会是“夏至”。这座民居的建筑师是自然之子,他把“体验季节变化”揉进了自己的建筑理念。让一百年后的我们在这里体验到先人们贴近自然接地气的生活;想象他们手工劳动时的静谧安详;静听大自然二十四气节更替的舒缓节奏。都说优秀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里的音符流动着变换着生生不息地过了一百年!

 

 

       在这里也不禁想到我们的古画,也是这样的房屋几案,这样的门窗庭院,这样席地盘腿,还有那宽袖大袍……是中国的气息还是日本的?恍惚再次袭来。也想起友人老章与到日本旅行的女儿在微信里聊日本:“呜呼,想我泱泱中华,原是处处此景,现在只能读文字,凭想象,若不想看假古董主题公园,只有到邻居家去看真情实景。子孙不孝,莫大于此!”

       见一个宽大的留言本,各国的文字和小绘画都在此信手涂抹。我们也提起笔来:“小巷深处有惊喜,流连忘返。”(袁家)“简洁、舒适、雅致。”(浦家)“在这里感受到我们唐朝的气息。”(姚家,不过姚老汉对唐朝不感兴趣,决定到袁家去了。)

       奈良町传统住宅,是一处走入奈良时光深处的地方……


三、元兴寺(世界历史遗产)

 

图片源自网络

       元兴寺不大,进门见白色碎石铺地的院子里有一大片种植在黑色小缸里的荷花,有白有红,花、叶、根茎都偏小(和杭州的荷花比起来),最奇特的是莲蓬多于花,也是小小的,神气地矗立着,一片禅意。

 

 

       元兴寺在日本佛教史上地位显赫,是佛教传入后最早兴建的寺庙。前身为法兴寺(因地处飞鸟地区,又名飞鸟寺)。初建于公元588年。公元680年被定为国家寺院。公元718年,奈良时为国都,国家寺院当然要迁移过来,改名元兴寺。  

       公元752年,建筑面积大于元兴寺一倍的东大寺大佛建成,开眼大典上,由元兴寺的隆尊讲师吟诵华严经,并由元兴寺的僧徒献诗,这一切都表明了元兴寺是日本佛教源头的地位。

       日本佛教中有一支称“净土信仰”,他的创始人是出自元兴寺的智光。智光晚年专心研究净土教的僧房被称为:极乐坊,又称:曼茶罗堂。时间为:1099年前后。这一切都被完好地保留着。曼茶罗堂,有禅意;而极乐坊,很有日本味道,因为想到了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意识流,真是一种好玩的流动。

       元兴寺是个有鬼故事的地方,这在日本的佛教书里记载分明。说曾经元兴寺的钟楼上经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死去,寺内有位小僧勇且慧,挺身而出:“我要阻止这样的事再发生!”他找来四盏灯,分别置于钟楼的四个角落,并让四位师兄守在灯后,说:“我如果抓住了鬼,你们就同时打开灯罩,让钟楼四处通亮,倒要看看鬼的模样!”然后自己躲在钟楼的门背后。是夜,鬼果然前来,但发现有动静就逃走了。几日后,鬼又现,被小僧一把抓住头发,鬼惊而逃,小僧死死拽住。可惜四位师兄却吓呆了,竟一盏灯罩都未打开。小僧抓着鬼去四个角落一一打开灯罩,而鬼却留下头发逃走了。小僧和众人循着血迹一路追去,原来是寺边的一片墓地,村人说那是恶人的鬼魂。要有勇敢者去镇住!现在,那恶鬼的头发还在寺内保存着,成了该寺的一宝。

       这个故事耐读,怎么就是小僧?而不是五大三粗的壮汉?童心且纯且慧且勇呢!

       到处是禁止拍照的牌子,所以在相机里几乎没有元兴寺的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



四、旧大乘院庭院

 

       这个庭院离元兴寺不远,离奈良饭店也近,行色匆匆之中只是路过。日本的庭院印象中是相似的(大概是看得太少),所以容易混淆。庭院有栅栏,万绿丛中有一顶红色小桥,那一抹红色成为记忆的焦点。所谓“旧大乘院”是原先的名胜,现在只是一处遗址,但在遗址上建了一座文化馆:“名胜大乘院庭院文化馆”,用于保留大乘院的历史,同时作附近社区的活动场所。

       大乘院庭院初建于十五世纪末,是建造京都银阁寺的造庭名家善阿弥与儿子共同的作品,可谓大家手笔。在日本,大家作品常常贵不在阔大,而在细节,在浓郁简单的绿色中那一抹红色记忆是不是就是印证呢?

 

图片源自网络

 

五、东大寺(世界历史遗产)


图片源自网络

 

       东大寺是佛教华严宗在日本的大本山,尊称大华严寺。因位于奈良东部而简称东大寺(也称:大东庙)。它在日本全国有68所国分寺。它的创始人是日本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所以这是皇家寺院。东大寺初建于公元72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1998年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图片源自网络

 

       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后,首先在这里开坛授戒。1997年,出席“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的三国代表,也选择这里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在首都建国家寺院和在各地建国分院的做法是效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风气,目的是上下一起为国祈福。据说东大寺建筑模仿的对象是武则天创建的大云寺。东大寺大佛殿(金堂)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宽57.01米,深50.48米,高48.74米。大佛殿内的卢舍那佛高约15米。

       在公元1180-1567年间,大佛殿两次毁于战火,现在的建筑是1692年修复完工的,在屡毁屡建的过程中大殿和佛像都规模趋小,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据说圣武天皇有言:“我寺衰弊者天下衰弊,我寺兴复者天下兴复。”所以东大寺的毁与建似乎成为与这个民族的兴衰紧密相关的大事。东大寺重建时,特聘中国宋代的能工巧匠前来助阵,领班者名:陈和卿。

 

 

       目前东大寺只有南大门、钟楼、开山堂等几处建筑还是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的建筑,它们是战火中幸存的历史原貌。南大门是东大寺正门,宽约50米、高约25米。建于760年,曾被战火烧毁,于镰仓时期被修复。在今天奈良的世界历史遗产中被特别列出。

       在南大门附近有三五成群的鹿,有些是有小鹿的鹿家庭,跑单的不多见,这些鹿被称为是神鹿。有年轻人说去奈良就是为了看鹿的,真真是丢了西瓜抱了芝麻!

       鹿群真是很聪明,它们不会去攻击卖鹿食的小摊,但谁买了鹿饼干,它们就知道来讨食。我没有想到它们是这么饿的,讨食的方式近乎野蛮,它们咬我的衣服、裤子,留下湿漉漉的口水。我边分撒饼干边担心我的衣裤是不是被扯烂了?谢霜在一边连连惊叫!袁伟在努力教育它们:“不要咬我嘛!”这些神鹿呀,好像欠点儿温柔。街边的店家,都有些水盆水桶放在门边,好让神鹿们吃完了饼干有水可喝。可有些鹿大概是因为太饿了,就去咬店家的商品(都不是可吃的食物),或者叼走,害得老板娘只好拿着拖把棍儿出来把它们赶走,这个过程中又踢翻了水桶带翻了椅凳,人吼鹿鸣比鸡飞狗跳的动静更大!


神鹿们很不客气呢!


       在东大寺里面有多个硕大的佛像,都是熟悉的面容,让我想起杭州的灵隐寺。这里面一定故事多多,但一个匆匆旅人,看到的如浮云一般并不了解。我特意关注了大佛的背面(带着灵隐寺的期待),让我失望了,这里的大佛背面什么都没有,就像一个明丽舞台空旷杂乱的后台。其实不仅仅是灵隐寺,中国许多寺院的大佛背后都是另有天地的,一般会有佛教故事的群塑,五彩缤纷的特别受孩子们的喜欢(我从童年起就喜欢大佛的背面而不是庄严肃穆的正面)。日本的遣唐使们疏忽了,而宋代的中国工匠们好像留了一手。

 


六、春日大社 (世界历史遗产)


       春日大社,旧称春日神社,是日本的三大神社之一,建于和铜二年(710年)。日本各地有上百所春日社,这里是总社,因为这里的山是:春日山。春日山被认为是神山,也是奈良城的水源所在地。春日山从公元9世纪起禁止砍伐树木,原始森林得到保护。现在春日山和春日大社一起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行色匆匆,只是路过。看到了朱红色的建筑和绿色的丛林相映成辉。有一个庭院专是为求爱情和家庭和睦的,情侣们手携手在那里排队买票,而我们却笑眯眯携手离开了。印象深刻的是道路两旁一排排年代久远的落地石灯蜿蜒无数。据说这种灯的材料有木制的、陶制的、石制的、还有金制的,其中石制的最普遍。而我只看到了陶制和石制的两种,好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石制的。这些灯有新有旧,有许多灯上长满了青苔和小草。据说春日大祭的时候会点灯,想象一下万灯点燃的夜晚,会是一派怎样壮观的景象!

 

 

 

       日本人对青苔是情有独钟的,他们的国歌里都有:“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 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所以那天我们走过的山道两旁在灯上、树上、路边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青苔,那是他们精心养护的美!

 

    

(这是别人的照片,是日本庭院审美中特殊的追求--青苔之美。)


       我们路过了“万叶植物园”,这个园名来自日本古代著名的和歌集——《万叶集》。那里至今保留着约三百多个品种的植物,这些植物在《万叶集》中均有记载。去过的朋友说,那里面还有可爱的茶室和可口的甜点。那里已经离我们的酒店不远了。

       就在那个植物园的门口,我对袁伟谢霜说:不要送了,你们可以去植物园看看。可是他们一定要坚持送我们到酒店。回想当年在杭州时的照片,女儿刚刚百日,一别竟已三十二年!深感人生的迅疾和短暂!谢谢你们的情谊!

 

七、关西机场


       顺利到达关西机场,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机场。我们在里面一层层地转,寻找一家我喜欢的面包店。就这样既散了步也完整地参观了机场,还买到了喜欢的小礼物。面包店当然永远不会找到,因为这里是关西机场而不是新千岁机场!这个乌龙故事预示着老年时代的开始!(我们到达时是北海道的新千岁机场,在那里我喜欢上了一家面包店。)

       关西机场是围海造田的杰作,高科技又环保!就在这里告别奈良也告别日本。

       现代生活里,旅行是经常的事,告别也是经常。难忘的旅行地很多,但期待着再次前往的并不多,而日本却是一个。这是一个可以溯流而上的地方,一个情感复杂矛盾的地方,这里的气息和恍惚都让我着迷,那种熟悉和陌生具有深刻的吸引力,这一切都成为这个初夏最深刻的记忆!

2017年11月12日 09:58
浏览量:0